
水神名。《山海經·海外東經》:“ 朝陽之谷 ,神曰 天吳 ,是為 水伯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 天吳 。”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 天吳 踴躍於重淵, 王喬 披雲而下墜。” 唐 李賀 《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吳 移海水。” 清 張之洞 《讀史絕句·白居易》:“海圖題詠見憂思,浪攪 天吳 悔已遲。”
“天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其含義和形象主要源于《山海經》等文獻記載,結合多部權威資料的描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天吳最早見于《山海經》,被稱作“水伯”或“水神”,主管水域、雲霧。如《海外東經》載:“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描述其有“八首人面,虎身十尾”,能“吐雲霧,司水”。其職能與古代先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密切相關,尤其在吳越地區,被視為護佑水域的神靈。
天吳的形象奇特,綜合多部文獻可概括為:
後世文學作品中常以天吳代指水神或巨浪,如唐代李賀《浩歌》中“帝遣天吳移海水”,清代張之洞詩作亦借用其名表達對自然的敬畏。
“天吳”一詞本義為神話中的水神,其形象融合了虎的威猛與水的變幻,反映了古代先民對自然力的想象與崇拜。引申義中雖有“形容強大人物”之說(如、3),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主流仍以神話解釋為主。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山海經》原文及吳地文化研究。
《天吳》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天》指的是宇宙的上部,指天空或天堂。《吳》是一個姓氏,在古代是中國大陸地區的人姓氏之一。
《天吳》的拆分結果是:
《天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繁體字中,《天》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吳》的繁體字形為「吳」。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這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意義和用法卻大緻相同。
《天吳》這個詞沒有固定的具體意義,因此難以給出一個常見的例句。但可以通過結合兩個字的意義進行組合,例如:“天降吳姓英雄”,表示天賜了一個姓氏為吳的英勇人物。
由于《天吳》并無特定意義,所以沒有固定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