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地的意思、天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地的解釋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詳細解釋

(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會。《荀子·天論》:“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 唐 柳宗元 《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清 吳偉業 《避亂》詩之一:“歸去已亂離,始憂天地小。”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我本來每天寫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大約天地間寫着這種日記的人們很不少。”

(2).猶天下。《文選·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 注:“天地,猶天下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韋楚老》:“ 陳勝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

(3).指天地神靈。《金6*6*梅詞話》第三五回:“一年打個醮,答報答報天地就是了。”《紅樓夢》第六九回:“﹝ 鳳姐 ﹞於是天地前燒香禮拜,自己通誠禱告。”

(4).猶境界,境地。 唐 李白 《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 清 魏源 《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峽,曠然禾疇,與峽中各一天地。” 老舍 《駱駝祥子》十四:“ 劉四爺 更沒想到事情會弄到這步天地。”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天地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天地”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自然界的指代
    指“天”與“地”的合稱,涵蓋自然界的一切,如山川、萬物等。例如《五人墓碑記》中“天地山川”即用此意。

  2. 社會與人類活動的總括
    可擴展為人類社會的整體範疇,如黃宗羲《原君》中“天地之聞”強調社會層面的存在。

二、比喻與引申

  1. 活動範圍或領域
    比喻個體或群體的生活、實踐空間,如“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2. 境界或境地
    如李白詩句“别有天地非人間”形容超脫凡俗的意境。

三、哲學與文化内涵

  1. 宇宙與萬物的根源
    古代哲學中,“天地”被視為元氣所生、萬物之祖,如莊子主張“無為而治”,認為天地是自然法則的體現。

  2. 祭祀與信仰對象
    在傳統習俗中,“天地”被賦予神性,如《金瓶梅》和《紅樓夢》中提及的祭祀天地神靈的儀式。

四、古籍與現代用例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與文獻釋義,如需進一步擴展,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古籍原文或哲學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析

《天地》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宇宙的天空和地球。它包含了天上的乾和地上的坤,象征着宇宙萬物的起源與存在。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和“土”,表示了天空和地面的意思。該詞共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天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在《易經》中,天地被描述為宇宙的兩個極,通過它們的交互作用創造了萬物。在文化上,天地也被用來代表自然界的力量和規律。

在繁體字中,天地的寫法為「天地」,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天地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天的字形為「大」,在上方加上一橫表示天空;地的字形為「土」,下面加一橫表示地面。

例句

1. 這幅畫的色彩如同天地間的交響樂。

2. 在大自然中,我感受到了天地間的神秘力量。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天空、地球、天堂、地獄、天然等。

近義詞:宇宙、世界、宙、星空等。

反義詞:人間、幽暗、塵世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