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魯 陶 門之女。少寡,撫養幼孤,紡績為生; 魯 人或聞其義,将求匹。 嬰 聞之,乃作《黃鹄之歌》以明志。 魯 人聞之,遂不敢複求。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魯寡陶嬰》。後以“陶嬰”為婦女貞節的典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然妖不自興,因人而興,亦幽魂怨毒之氣,陰相感召,邪魅乃乘而假借之,不然 陶嬰 之室,何未聞 黎邱 之鬼哉?”
“陶嬰”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記載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陶嬰”指春秋時期魯國陶門的一位年輕寡婦。她在丈夫早逝後,獨自撫養幼子,以紡織為生。面對他人求婚,她通過創作《黃鹄之歌》表明堅守貞節、不再改嫁的決心,成為古代婦女貞節的典型代表。
該故事最早見于漢代劉向《列女傳·魯寡陶嬰》,後世文獻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也引用此典故,進一步強化了其象征意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陶嬰”有“比喻幼稚者”的含義,但這一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誤傳相關,建議以曆史典故含義為準。
“悲夫黃鹄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宛頸獨宿兮,不與衆同。”——以黃鹄自喻,抒發孤貞之志。
陶嬰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無憂無慮、稚氣未脫的樣子。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年幼兒童的天真可愛,或者成年人故意裝嫩的行為。
陶嬰的拆分部首是⺶(瓦字旁)和女(女字旁)。陶的筆畫數為4,嬰的筆畫數為6。
陶嬰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早在唐代就有使用。古時候人們常用陶嬰來形容年幼的孩子。
繁體字“陶嬰”在台灣和香港地區的漢字書寫中常見,但在現代簡化字體中已不使用。
古代,陶嬰的寫法有一些不同。陶字在楷書中的古寫形式是“韬”,而嬰在楷書中的古寫形式是“嬰”。這些古代的寫法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被改變和簡化,最終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形式。
小明是個陶嬰,總是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
她裝得像個陶嬰似的,總是扮可愛。
陶醉、嬰兒、陶藝、陶瓷
天真、稚氣、童真
老練、成熟、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