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撄的意思、退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撄的解釋

猶退嬰。 郭沫若 《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隻是 老聃 、 楊朱 本來是一種退撄的避世主義者。自己力圖與現實脫離,故爾他們的學說不為世所重。”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二章三:“目前的局面是靠着争取得來的,雖然還不能滿意,但我們還得努力争取,決不能退撄。”參見“ 退嬰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退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出現在近現代文獻中。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引用文獻和解釋,可綜合分析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退撄”意為“退嬰”,指一種避世、退縮的态度,強調個人與現實脫離,不願主動參與或争取。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消極逃避的行為。

  2. 詞源與關聯

    • “退嬰”的出處:源自《老子》“專氣緻柔,能嬰兒乎?”(王弼注:指順應自然,如嬰兒般無欲無求)。
    • “退撄”的用法:郭沫若在著作中将其引申為“逃避現實、消極不作為”。

語境與用例

  1. 郭沫若的引用

    • 在《十批判書》中,他用“退撄”批判老聃、楊朱的避世思想,認為其學說因脫離現實而不被重視。
    • 在《洪波曲》中強調:“目前的局面是争取得來的……決不能退撄”,呼籲積極行動而非退縮。
  2. 適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形容個人或群體在壓力下選擇逃避,而非直面問題。


補充說明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郭沫若相關原著(如《洪波曲》《十批判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退撄》的意思

《退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退縮、畏縮、膽怯或者恐懼。它表示一個人在面對恐懼或壓力時,因為缺乏勇氣或信心而退避或畏縮。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退撄》的部首是手(扌)和敬(攵),共有20個筆畫。

《退撄》的來源

《退撄》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楚,它可能是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具體的出處尚無确切的資料或文獻記載。

繁體字

《退撄》的繁體字形态為「退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和改革。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可以推測在古代《退撄》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具體細節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退撄》的例句

1. 在面對困難時,他總是退撄了。
2. 她由于缺乏自信,總是在别人面前退撄。
3. 他的膽怯讓他退撄到了角落。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退縮、膽怯、畏縮、恐懼、軟弱、怕怕等。
近義詞:畏縮、膽怯、惴惴不安、膽戰心驚、大驚小怪等。
反義詞:堅定、勇敢、果敢、勇氣、剛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