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托的意思、退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托的解釋

亦作“ 退託 ”。1.退讓;謙遜。 宋 蘇轼 《賜許将辭免恩命不允诏》:“渴聞讜論,少副虛懷,而乃退托無能,力辭舊物,既非所望,其可曲從?” 宋 葉適 《栎齋藏書記》:“又其自以為櫟者,真無用於世矣,非退託而雲也。” 宋 戴埴 《鼠璞·十五國風二雅三頌》:“《周頌》之薦宗廟,告神明,稱述祖宗功業,極其形容;自稱曰‘惟予小子’、‘閔予小子’、‘曾孫篤之’,皆謙沖退托。”

(2).退避;畏縮。 明 李贽 《答劉敬台書》:“ 五台 天下名山,又是 文殊菩薩 道場,即身在異域不能履其地者,猶神以遊之;乃咫尺而甘心退託,其無志可知也。”

(3).退身寄托。 清 侯方域 《重修顔魯公碑亭記》:“ 域 聞古大臣之佐其君以有為……及其治定功成,然後有所退託焉以自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退托”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獻記載存在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核心釋義

  1. 退讓、謙遜
    指行為舉止中表現出謙卑或主動讓步的态度。例如宋代蘇轼在《賜許将辭免恩命不允诏》中批評對方“退托無能”,認為其過度謙遜推辭職責。此外,宋代葉適也以“退托”形容淡泊名利的狀态。

  2. 退避、畏縮
    強調因畏懼或消極心态而回避責任。明代李贽在書信中批評“甘心退托”者為缺乏志向的表現。

  3. 退身寄托
    指主動脫離原有身份或環境,尋求精神寄托。清代侯方域以顔真卿為例,描述賢臣功成後“退托自適”的處世态度。

二、延伸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定義為“放棄托付的責任或權力”,但此解釋較少見于古代典籍,可能是基于現代語境的衍生義。

三、文學用例

古代詩詞中常以“退托”表達消極或避世傾向,如明代劉基詩句“遷延相顧望,退托文移頻”諷刺官僚推诿責任。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蘇轼文集》《李贽文集》等原始資料,或通過查字典等工具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退托》的意思

《退托》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把交托的事物取回、收回。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将原本交給他人照料或保管的事情重新收回自己手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退托》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部首是扌(手),右邊的部分是托。根據筆畫順序,前者為 64 ,後者為 7。

來源

《退托》一詞來自于古代漢語,起初寫作「退託」,表示因為某種原因收回交托的事物。其後,隨着漢字的演變,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退托」。

繁體字

繁體字形為「退託」,和起初的古代漢字形式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退托》寫作「退託」。其中,「退」表示取回、收回的意思,「託」表示交托、委托的意思。

例句

1. 因為不放心,他決定将自己的貴重物品從朋友那裡退托回來。

2. 她将把照顧孩子的任務退托給一個專業的保姆。

組詞

退讓、托付、退縮、托管、退還。

近義詞

收回、取回、奪回、收受。

反義詞

交托、委托、寄托、交予、托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