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月中的玉兔。《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那對雞冠花兒,算是月亮裡的娑羅樹;那兩枝子白花藕,是兔兒爺的剔牙杖兒。”
(2).中秋節應景的一種兔頭人身的小玩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在街上的‘香豔的’果攤中間,還有多少個兔兒爺攤子,一層層的擺起粉面彩身,身後插着旗傘的兔兒爺--有大有小,都一樣的漂亮工細。”
“兔兒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中秋節的象征與兒童玩具
兔兒爺是北京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于明代,最初為中秋節祭月習俗的泥塑形象,清代逐漸演變為兒童玩具。其造型多為兔頭人身,身披金甲或彩袍,手持玉杵作搗藥狀,常騎坐于獅、虎、麒麟等神獸之上,形态各異,色彩鮮豔。
民間傳說與功能演變
根據傳說,兔兒爺與玉兔下凡消除瘟疫的故事有關。玉兔化身為不同裝扮的人間醫者,治愈百姓後返回月宮,人們為紀念它而制作泥塑供奉。明清時期,其功能從祭祀轉為娛樂,成為中秋節的重要民俗符號。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或造型圖鑒,可參考、5、8等來源。
《兔兒爺》是一個中國方言中常用的詞彙,特指一個兔子的雄性。這個詞彙在口語中多用于描述兔子或者戲劇、民間傳說中兔子形象的角色。
《兔兒爺》的拆分部首是八卦部,部外筆畫為8。根據漢字字形規律,可以将這個字拆分為三個部分:兔(兔子)、兒(兒子)、爺(又在業之上,表示尊稱)。
《兔兒爺》的繁體字形為「兔兒爺」。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兔」字的古形是「兔」右上方為「例」字;「兒」字的古形是「兒」,字底呈圓形,與現代形态略有差異;「爺」字的古形則是「爺」,主要是左右結構,表示尊稱和尊敬。
1. 他是我們村的兔兒爺,每次都能舉行精彩的兔子表演。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兔兒爺曆險的故事,引人入勝。
兔子、兔坑、兔窩、兔毛、兔肉
兔子、兔寶寶、兔仔
狗熊(狗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