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投託 ”。投靠托身。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可憐自家母子孤孀,投托解元子箇。”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三折:“ 揚州奴 到街市上投託相識去了。”《三國演義》第三五回:“久聞使君納士招賢,欲來投托。”
(2).投胎托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我等與諸郎君原無前緣,故此前來告别,往某縣某村 王 姓某者投托。”
"投托"是一個多義詞,在古典文學和口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投靠托身
指依附他人或尋求庇護,常見于元明時期的白話小說。例如:
投胎托生
帶有宗教色彩,指靈魂轉世。例如:
該詞在《水浒傳》《金鳳钗》等作品中多用于表現人物生存困境或命運無常。需注意:現代漢語中"投托"已不常用,多出現在古典文獻研究中。
《投托》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指的是把重要的事情或責任交給别人,相信他們能夠勝任并完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手和木,其中手部表示動作,木部表示物體。總共有12筆。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複卦》中的一句話:“六二,拂其投無咎。”意為:“六二九三,投(去投入)它,沒有禍患”。這裡的投就是把責任或事情托付給别人。
在繁體字中,投托的寫法為「投託」。最明顯的區别是「讠」部的增加,表示口的意思。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投托的寫法略有不同。投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字義為“投也,拾也。從手從殳(音書,戈)。投決志也。”托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字義為“托者,控訴之。從手它從扈。扈者,臣之外也。從“木”。托者,訖也。從手寸從乇,火吉也。”
例如,在古代的文章或古籍中,可能會寫作“投誠托實”來表示誠心待人,相信他人能夠誠實地完成任務。
一些由“投托”衍生的詞有:投入、委托、寄托、托管等。這些詞的意思都與把事物或責任交給他人有關。
與“投托”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委托、托付、交付等。這些詞都表示将事情交付給他人。
與“投托”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親力親為、自己動手等。這些詞表示自己親自去完成任務,不依賴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