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普遍的訓誡。《陳書·宣帝紀》:“戢情懷善,有國之令圖;拯弊救危,聖範之通訓。”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 公叔 列國之倍臣,猶安社稷, 黔婁 匹夫之介節,不忘仁義,古今以為通訓,書籍以為美談。”
(2).訓诂學名詞。在字書或古書的注釋中對多義字根據通常使用的意義所加的解釋。如“庸”字訓“用”,訓“常”,訓“衆”;其中在古書中訓“用”者為常見的訓釋,“用”就是通訓。
“通訓”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廣泛適用的道德規範或治國原則,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例如:
指字詞在古籍注釋中最常用的解釋。以多義字為例:
通訓需滿足兩點:①基于常規用法而非特定語境;②被字書或權威注釋廣泛采納。其核心作用在于為古籍閱讀提供基礎性釋義參照。
《通訓》一詞是指通過教育和培訓進行知識傳授和教育的意思。在教育領域中,通訓通常用來指代一種兼顧通識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綜合教學方式。
《通訓》的拆分部首為言和兒,其中“言”為部首,“兒”為偏旁。該字共有11個筆畫。
《通訓》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并沒有明确的來源。它是由漢字組成的,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然而,據我的了解,《通訓》一詞在古代并沒有明确的用法和寫法。
1. 通過通訓體系,學生們能夠獲得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2. 這個學校注重通訓,師生們以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相互促進。
1. 通識教育
2. 通知
3. 訓練
4. 通道
5. 訓詞
1. 教育
2. 培訓
3. 學育
4. 培育
5. 訓導
1. 無教育
2. 不訓練
3. 未通知
4. 未訓練
5. 被忽視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