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銅仙人 ”的省稱。《三輔黃圖·建章宮》:“ 神明臺 在 建章宮 中,祀仙人處,上有銅仙舒掌捧銅承雲表之露。” 宋 王沂孫 《齊天樂·蟬》詞:“銅仙鉛淚似洗,歎攜盤去遠,難貯零露。” 清 吳偉業 《送少司空傅夢祯還嵩山》詩:“銅仙露冷春門草,玉女臺荒洞口沙。” 吳翌鳳 注:“ 任昉 《述異記》:‘ 魏明帝 詔宮官西取 漢武帝 捧露盤仙人,欲置前殿,既拆盤,臨行泣下。’” 清 遯廬 《童子軍》第十一出:“不料銅仙欲泣,石馬長哀。”參見“ 金銅仙人 ”。
“銅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形容騎馬技術高超的人(常用作成語) 發音為tóng xiān,字面指“銅制的仙人”,實際比喻騎馬技藝精湛者。該用法源自農耕社會對騎術的重視,常用于表達對騎手的贊美。
曆史/文學中的銅制仙人像 特指漢武帝時期鑄造的“金銅仙人”,原是神明台上捧盤接露水的銅制雕像。後因魏明帝搬遷銅人時典故(傳說銅人流淚),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如王沂孫《齊天樂·蟬》中“銅仙鉛淚似洗”即引用此典故。
補充說明:第一種釋義多用于口語或成語場景,第二種則集中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指向。
《銅仙》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指的是擁有銅色肌膚的仙人。
《銅仙》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钅”和“人”,分别表示“金屬”和“人類”。它的總共有9個筆畫。
《銅仙》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常用于形容神秘、強大以及具備超凡能力的仙人。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銅仙」。
古時候,對于《銅仙》的寫法有所變化,可以寫作「銅仚」。這是根據當時的文字演變和書寫方式所決定的。
1. 傳說中的《銅仙》可以在瞬間穿越千山萬水。
2. 那個神秘的《銅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他被稱為神話中的《銅仙》,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組詞:銅人、仙人、金仙、銅像、銅雕。
近義詞:銅人、真仙、神仙、仙者。
反義詞:凡人、俗人、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