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制的匣子。《新唐書·則天武皇後紀》:“三月戊申,作銅匭。”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一節:“她在朝堂放四個銅匦,其中一個收受告密文書。”
銅匦(音tóng guǐ)是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設立的一種銅制匣狀裝置,主要用于收集臣民的意見、舉報或密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銅匦是武則天于垂拱二年(686年)命人鑄造的檢舉箱,類似于現代的“意見箱”或“舉報箱”。其外部為整體銅制箱匣,内部被分隔為四格,對應四個投遞入口,分别标注為“延恩”“招谏”“申冤”“通玄”。每個入口功能不同,且投入的文書“隻進不出”,防止他人篡改。
四個入口的具體用途如下:
武則天設立銅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通過鼓勵告密打擊政敵,鞏固統治;另一方面也試圖疏通民意,了解地方治理問題。據《新唐書》記載,此舉使“天下表疏銘”直達朝廷,成為武則天監控官僚體系的重要工具。
銅匦由專門機構管理,僅武則天及其指定官員有權開啟。這種機制既保障了信息傳遞的保密性,也強化了皇權對輿論的控制。
銅匦是中國曆史上首個系統化的檢舉與民意收集裝置,兼具政治監督與社會治理的雙重意義,對後世舉報制度的發展産生了一定影響。其設計體現了武則天統治時期“以密治國”的策略特點。
《銅匦》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一種制作精美的銅質容器或儲存器具。
《銅匦》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钅”和“匚”。在拆分成部首後,可以知道它的筆畫數為11畫。
《銅匦》的來源不太清楚,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是由古代銅制的儲物容器發展而來。
在繁體字中,“銅匦”依然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結構。根據古代文字的文獻考證,古時候漢字《銅匦》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大緻相同。
1. 這個博物館中展示了許多古代銅匦的收藏品。
2. 他從銅匦中取出了一本古老的書籍。
3. 這個銅匦能夠密封儲存食物并保持其新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組成一些與銅匦有關的詞語,比如:
1. 銅勺:指的是用銅制成的勺子。
2. 銅盆:指的是用銅制成的盆子。
3. 銅鑼:指的是用銅制成的鑼。
《銅匦》的近義詞有:
1. 銅缸:指的是用銅制成的容器。
2. 銅罐:指的是用銅制成的罐子。
3. 銅瓶:指的是用銅制成的瓶子。
與《銅匦》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
1. 陶罐:指的是用陶土制成的罐子。
2. 陶瓷:指的是用陶土制成的瓷器。
3. 木盒:指的是用木頭制成的盒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