恫瘝的意思、恫瘝的詳細解釋
恫瘝的解釋
病痛,疾苦。《書·康诰》:“嗚呼,小子 封 ,恫瘝乃身,敬哉。” 孔 傳:“恫,痛;瘝,病。治民務除惡政,當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敬行我言!”《後漢書·和帝紀》:“朕寤寐恫矜,思弭憂釁。” 宋 黃庭堅 《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兼簡運使張仲謀》詩:“遠方不異輦轂下,詔遣中使哀恫鰥。” 清 鈕琇 《觚賸·惠士陳言》:“撫綏加諸百 粵 ,恫瘝應未懸殊。”
詞語分解
- 恫的解釋 恫 ò 〔恫吓( ?)〕恐吓,吓(?)唬。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瘝的解釋 瘝 ā 病;痛苦:痌瘝在抱(喻關懷人民的疾苦)。 曠廢:“非人其吉,惟貨其吉,若時瘝厥官。”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恫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基本釋義
- 讀音:tōng guān(多數權威來源标注此讀音,如;個别網頁注音為dòng guān,但可視為注音差異或誤标)。
- 含義:指病痛、疾苦,引申為對民間疾苦的關切。如《尚書·康诰》中“恫瘝乃身”意為“将百姓的痛苦視為自身病痛”。
2. 出處與用法
- 典籍來源:最早見于《尚書·康诰》,原句為“恫瘝乃身”,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
- 引申用法:後衍生出“恫瘝一體”“恫瘝在身”等成語,形容對民衆疾苦感同身受。例如太平天國文獻中“恫瘝一體,休戚相關”。
3. 現代釋義
- 核心意義:強調對他人痛苦的共情,尤指執政者或上位者對底層民衆的關懷。
- 近義詞:痌瘝在抱、恫矜(《後漢書》中“寤寐恫矜”與此意相近)。
補充說明
- 權威性差異:需注意部分網頁(如、4)注音或釋義可能存在偏差,建議以《漢典》《尚書》等典籍或高權威來源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恫瘝
《恫瘝》(dòng guàn)是一個漢字詞,由“恫”和“瘝”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内心哀痛、痛苦至極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恫”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8個筆畫;而“瘝”字的部首是“疒”,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恫瘝》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用來形容内心極度悲傷的狀态。
繁體
在繁體字中,“恫瘝”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恫瘝”字的書寫形式稍有不同。其中,“恫”字的古字形是“㪱”,而“瘝”字的古字形是“䘖”。
例句
這個消息傳來,她頓時感到心如受到了重擊,恫瘝之情溢于言表。
組詞
恫瘝維持、恫瘝難忍、恫瘝作勢、恫瘝滿腔、恫瘝倚天。
近義詞
悲痛、傷心、痛哭、悔恨。
反義詞
歡愉、喜悅、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