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通麤 ”。謂通順與粗疏。《新唐書·選舉志上》:“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為及第。” 宋 司馬光 《論諸科試官狀》:“伏望朝廷更取本處解發上件諸科試卷,委官覆考其通麤,合格者,特與免罪,不合格者,依法坐之。”
“通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ng cū,在古漢語中亦寫作“通麤”。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信息:
指“通順與粗疏”,通常用于評價文章或言論的邏輯性與表達水平。例如在科舉考試中,考生的答卷會根據文理是否通順、論述是否嚴密(或粗疏)來劃分等級。
該詞現已較少使用,屬于古漢語範疇,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相關學術研究中。
“通”指邏輯連貫、表達流暢,“粗”則指内容簡略或不夠精細,二者結合形成對文本質量的綜合評價。這種用法反映了古代對文章既重視結構清晰,也允許適當簡略的評判标準。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考試制度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新唐書》或宋代科舉相關研究資料。
《通粗》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某種物品或事物質量或規格達到了标準、合格或要求的水平,沒有任何缺陷、瑕疵或不足。
《通粗》由兩個部首組成:通字的部首是辶,而粗字的部首是米。它們都是常見的常用部首。
通字有10畫,粗字有11畫。
《通粗》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直接出現,它是一種現代漢字詞語,來源于人們對物品質量和規格的要求。
《通粗》的繁體字為「通粗」,用繁體字書寫時形狀稍顯複雜。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粗》這個詞并沒有直接出現。然而,通過古代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古代人們對物品質量和規格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1. 這件衣服的做工非常精細,線條通粗,質量很好。
2. 廠家對産品的要求十分嚴格,每一件産品都要經過通粗的檢驗。
通常、通順、通路、粗糙、粗暴
合格、正常、完好、完美
不合格、不通、瑕疵、損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