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與海外往來。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今 廣東 市舶,公家尚收其羨以助餉,若 閩 中海禁日嚴,而濱海勢豪,全以通番緻素封。”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一:“ 日本 海中有魚,與人無異而秃首有尾,通番者謂之海和尚。”
(2).與外國或外族相勾結。 清 葉夢珠 《閱世編》卷七:“﹝煙葉﹞民間不許種植,商賈不得販賣,違者與通番等罪。” 清 李漁 《凰求鳳·囚鸾》:“逢人莫漏機,有差池,終須究汝通番罪。”
“通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與海外往來
指古代中國與外國或海外地區的貿易、交流活動。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的豪族通過“通番”積累財富。清代納蘭性德在《渌水亭雜識》中提及“通番者謂之海和尚”,描述與日本海域相關的交往。
與外國或外族勾結
帶有貶義,指勾結境外勢力從事非法活動。明清時期,政府常将私自對外貿易或違禁品交易(如茶葉、煙草)定為“通番罪”。例如清代《閱世編》提到販賣煙葉者“違者與通番等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野獲編》《渌水亭雜識》等古籍。
《通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按照次序或輪流行動、職務等。通常用于形容人們按照一定的次序或輪番來進行某項活動。
《通番》的部首是“主”,筆畫數為8。
《通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繁體字為「通番」。
在古代,漢字《通番》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漢代以前的金文中,通番的形狀更加像是一個植物的葉子。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1. 他們按照通番的規定依次上台發言。
2. 這是我們的通番值日表,每個人都有輪流執勤的機會。
1. 通告
2. 通道
3. 通訊
4. 通力合作
1. 逐一
2. 依次
3. 輪流
4. 順序
1. 亂序
2. 任意
3. 隨機
4. 無規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