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察了解。《後漢書·律曆志上》:“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6*能辨清濁者遂絶。” 元 柯丹丘 《荊钗記·就祿》:“因奸相招贅不從,改調 潮陽 ,意欲陷害,後因朝廷體知處事能為,持心公正,陞任 吉安 知府。”《水浒傳》第十三回:“體知 東溪村 山上有株大紅葉樹,别處皆無。你們衆人採幾片來縣裡呈納,方表你們曾巡到那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體知漢語 快速查詢。
“體知”是一個具有多重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通過親身體驗或實踐來體察、了解事物。例如《後漢書》中的“心達者體知而無師”,強調無需外在教導即可通過内在領悟獲得知識。古典文獻如《水浒傳》也用到該詞,如“體知東溪村山上有株大紅葉樹”,表示通過實地調查獲知信息。
哲學内涵(儒家傳統)
在儒學語境中,“體知”被杜維明發展為一種特殊認知方式,與“德性之知”相關聯。其特點包括:
現代學術延伸
當代研究将“體知”與西方“具身認知”理論對比,指出其超越單純經驗回歸的特點,表現為: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需實踐驗證的認知(如科研調查)、道德修養過程或藝術教育領域。例如:“非遺技藝傳承需體知而非單純理論講解。”
《體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通過身體來獲得認知或者通過感官覺察來獲得知識。
《體知》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表示人的肉體;右邊是“言”,表示言語。它的總共有11畫。
《體知》一詞最早出現在《司馬法·罰法》中,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法律典籍。該書認為,“體知”是通過實際經驗和觀察來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繁體字“體知”與簡體字“體知”的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漢字“體知”的構字方式與現在相同,隻是書寫形态稍有不同。
1. 身體力行才能真正體知這門技藝的精髓。
2. 我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來體知世界的規律。
體悟、知覺、體驗、知見、身知等。
領悟、認知、了解、明白。
無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