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貌。《荀子·強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四庫全書總目·别集六·廣陵集》:“﹝ 王令 ﹞雖得年不永,未能鍛鍊以老其材,或不免縱橫太過,而視局促剽竊者流,則固倜倜乎遠矣。”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而上流 貴州 、 湖南 諸省,雖有田百五十畝,猶倜倜未入格。”
“倜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ì tì,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基本含義
指人的行為舉止高雅、莊重、沉穩,源自《詩經·邶風·靜女》中的“靜女其君子,衆皆注倜儻”。
常用于描述人的儀表、态度或氣質,如“倜倜然其不及遠矣”(《荀子·強國》),強調超然或特出的樣貌。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形容人具備卓爾不群的風度,例如:“倜倜乎遠矣”可表示某人才華、品格遠超常人。
“倜倜”需與“倜傥(tì tǎng)”區分:
“倜倜”既可形容人的端莊氣質,也可引申為差距或疏遠的狀态。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姓名寓意中(如取名“倜”象征灑脫、超然)。
《倜倜》(tì t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沉默寡言、不輕易言語的意思。
《倜倜》拆分成了兩個部首:“人”和“堇”,共有10個筆畫。
《倜倜》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一個古代的漢字。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倜倜》寫作「倜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可以将《倜倜》寫作「俶倜也」。
1.他一向倜倜而行,不輕易言語。
2.她雖然倜倜寡言,但内心卻充滿着智慧。
雄倜倜、倜傥、倜然、倜傥不羁、信誓旦旦倜納、倜傥之儀
沉默、寡言、緘默、無言、少語、默然
健談、口若懸河、動辄言辭、多言多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