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聽斷的意思、聽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聽斷的解釋

[hear and decide;preside at lawsuit and give judgment] 聽取陳述而作裁斷。也指聽訟獄而加以裁決

詳細解釋

聽取陳述而作出決定。常指聽訟斷獄。《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書·叙傳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轉乾坤。”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州縣之吏親民事,催科聽斷安能悉孚人意,即有善政,得譽亦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他此刻隨便出個考語,説我‘心地糊塗’,或者‘辦事顢頇’,或者‘聽斷不明’,我還到那裡同他辯去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聽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基本含義(現代常見用法)

讀音:tīng duàn
核心解釋:指聽到消息或謠言後,未經核實就草率斷定真相,強調缺乏理性判斷。這一用法多見于現代漢語,用于提醒人們對待信息時應保持謹慎和客觀。

二、古籍與曆史語境中的含義

在古代文獻中,“聽斷”多指司法或行政裁決行為,具體表現為:

  1. 聽取陳述并裁斷:指官員在審理案件或處理事務時,通過聽取各方陳述後作出決定,常見于司法領域。例如《荀子·榮辱》提到“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強調裁決的公正性。
  2. 聽訟斷獄:特指審理訴訟案件并作出判決。如《漢書·叙傳下》記載“中宗明明,夤用刑名,聽斷惟精”,描述帝王處理政務的嚴謹态度。

三、例句與用法

四、總結

“聽斷”一詞的古今差異較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聽斷的意思

聽斷,意為聽取,斷定。指通過聽取他人的講述、陳述,來判斷和确定事物的真實性、準确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聽斷的部首為耳(ěr),共有6畫。

來源

聽斷一詞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聽斷曰。”意為通過傾聽并判斷。

繁體

繁體字為「聽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聽斷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上并無重大變化。

例句

1. 他對别人的意見總是很聽斷,不會輕易作出決定。

2. 在法庭上,法官需要聽斷律師的陳述來做出公正的判決。

組詞

聽證、聽衆、聽從、斷定、斷言、斷章取義

近義詞

判斷、判定、鑒定、了解、審查

反義詞

相信、信任、聽從、接納、采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