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先天的德性。《國語·吳語》:“昔吾先王,體德聖明,達於上帝。”
“體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權威性信息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由“體”(身體健康)和“德”(道德品質)組成的複合詞,強調身心雙重修養,即一個人既要保持強健體魄,也要具備高尚品德。
使用場景
多用于教育引導或道德評價,例如:
延伸意義
部分文獻将其與文明建設關聯,如倡導“講學習、講文明”的實踐要求。
詞源考據
最早見于《國語·吳語》:“昔吾先王,體德聖明,達于上帝。”此處“體德”指先天的德性,強調與生俱來的高尚品性。
古籍用例
如《贈韓德真詩》中“體德逶迤”形容人物德行深厚,兼具内在修養與外在風範。
現代使用中“體德”多指身心修養的統一,古典語境則偏向先天德性,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含義。
《體德》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一個人的體魄和品德。它是由“體”和“德”兩個字組成。
“體”字的部首是“亻”(人),它的筆畫數為七畫。
“德”字的部首是“彳”(行走),它的筆畫數為十四畫。
《體德》這個詞最初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對于一個人修養的要求和評價之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和道德品質。
《體德》的繁體字形為「體德」。
在古代寫字的時候,漢字的形态和書寫規則與現代有所不同。《體德》的古代寫法為「體德」。
他擁有出色的體德,受到了衆人的尊敬。
體格、德行、體驗、德高望重。
品格、素質、道德、修養。
體弱、品行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