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條枝 ”。1.古 西域 國名。約在今 伊拉克 境内。《史記·大宛列傳》:“ 條枝 ,在 安息 西數千裡,臨 西海 。”《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 安息 ﹞北與 康居 、東與 烏弋山離 、西與 條支 接。”《魏書·西域傳·波斯》:“ 波斯國 ,都 宿利城 ,在 忸密 西,古 條支國 也。”
(2). 唐 代西域地名。在今 蘇聯 吉爾吉斯 和 ********* 一帶。 唐 設 條枝 都督府。 唐 李白 《戰城南》詩:“洗兵 條支 海上波,放馬 天山 雪中草。”《舊唐書·地理志三》:“ 條枝都督府 於 訶達羅支國 所治 伏寶瑟颠城 置,以其王領之。仍於其部分置八州。”
“條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涉及古代西域地理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地理位置
根據《史記》《漢書》等記載,“條支”(亦作“條枝”)是漢代西域古國名,位于安息國(今伊朗地區)以西,臨近西海(可能指波斯灣或地中海)。其疆域大緻在今伊拉克境内,屬兩河流域一帶。
曆史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提到:“條枝在安息西數千裡,臨西海”,《漢書·西域傳》進一步描述其與安息、康居等國的相鄰關系。
行政設置
唐代在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一帶設立“條枝都督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行政機構。李白《戰城南》中“洗兵條支海上波”即指此區域。
現代對應
該地名大緻對應今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條支”可引申為“事物的支柱或基礎”,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義,需謹慎使用。
總結
“條支”主要指漢代西域古國及唐代中亞行政區,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絲綢之路的地理、政治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條支》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表示事物的部分或者支撐、支承的對象。它可以作為名詞或動詞使用,具體含義取決于上下文。
《條支》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四劃。
《條支》是一種古代漢字。它的形狀類似于樹枝分支,象征着生命力的延續和樹木生長的模樣。在繁體字中,該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發展過程中,漢字的書寫方式經曆了多次變化。但是《條支》這個字在古代與現代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我們換了新房子,屋檐下的木條支撐得很牢固。
2. 請給我幾條支票,我需要支付一些賬單。
3. 他不是政治的條支,對于國家大事并不感興趣。
- 支路:分支的路。
- 支座:用于支持其他結構的支撐物。
- 支出:指個人或機構所花費或支付的款項。
- 支線:指與主線不同的支撐線路。
- 枝幹
- 支架
- 支撐
- 主幹
- 杆子
- 倒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