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條奏。 唐 柳珵 《上清傳》:“會 宣武 節度使 劉士寧 通好於 郴州 ,廉使條疏上聞。”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奉宣旨,不欲令及第進士呼有司為座主,趨附其門。兼題名、局席等條疏進來者。”
“條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分條目、逐條陳述的文書形式,常見于古代奏章或公文。例如:
由“條”(條理分明)和“疏”(簡明扼要)組成,形容言辭或文書的表達清晰簡潔。例如:
建議需要具體用例時,可參考古籍中的奏疏文本或成語詞典。
《條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某事進行詳細細分和解釋。它通常用來形容對法律、規章、政策等内容進行細緻的解釋和說明。
《條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丨”和“疋”。其中,“丨”是“立”字的上部,稱為“立偏旁”,表示直立的意思,它在《條疏》中起到了構造整體字形的作用;“疋”則是獨立的部首,是指疾跑的樣子。《條疏》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條疏》最早來源于古代文字,它的字形演化比較複雜。在古代繁體字中,它的形态多樣,如“條疏”,“條攄”,“條舒”等。這些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地區的書法家們的書寫習慣下逐漸形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條疏》在古代的寫法中,每一個筆畫都更加工整和規整,結構更加對稱,筆劃的順序也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主要是由于書法風格和曆史演變而産生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條疏》的例句:
與《條疏》相關的組詞有:條分縷析、條理分明、疏理明了。
近義詞包括:詳解、詳述、細述。
反義詞有:概要、簡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