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後漢書·周燮傳》:“始在髫鬌,而知廉讓;十歲就學,能通《詩》《論》。” 宋 葉適 《毛積夫墓志銘》:“﹝ 毛子中 ﹞髫鬌有傑氣。” 明 黃佐 《廣州人物傳》卷一:“ 羅威 ,字 德仁 , 番禺 人。天性純慤,髫鬌即知禮讓。”
“髫鬌”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髫(tiáo)
指古代兒童垂下的短發,常代指幼年。如“垂髫”即指童年,常見于古文,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
2. 鬌(duǒ)
本義為嬰兒剪發後留下的頭發,後引申為幼年或頭發散亂的樣子。如《說文解字》釋為“發堕也”。
組合義推測
“髫鬌”可能指兒童垂發與剪發後的樣态,或泛指幼年時期。因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及現代辭書,可能屬于生僻組合或文獻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建議
若您是在古籍中遇到此詞,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準解讀;若為現代生造詞,需确認書寫是否正确。
《髫鬌》(tiáo dāo)是一個中文詞彙,形容兒童時期的頭發柔軟、豐盈而發散的樣子。
《髫鬌》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髟(髟旁)和頁(豎心)。髟旁是頭發的意思,頁是一個表示“紙”的字形。根據《康熙字典》的歸類,髫鬌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髫鬌》最早出現在《論語》一書中,其中有一句“髫鬌如雲,不屑易與言者”,描述的是兒童時期的孔子的發型。後來,這個詞逐漸用來形容兒童的柔軟烏雲狀頭發。
繁體字“鬄”是髫鬌的繁體寫法。
古代對“髫鬌”這個詞的多種寫法包括髫鬆、髫杜、髫髽等。
1. 孩子們的髫鬌頭發在陽光下顯得特别美麗。
2. 寫童話故事時,可以用形容詞“髫鬌”來描繪小動物可愛的外貌。
髫髻、髫鬟、髫首。
金發、濃密、飄逸。
秃頭、光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