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人感應的意思、天人感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人感應的解釋

中國 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幹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漢 儒 董仲舒 在答 武帝 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 明 宋濂 《<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清 馮桂芬 《<太上感應篇圖說>序》:“儒者不談果報,而天人感應之理具載於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核心理論之一,屬于唯心主義學說。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幹預人事(如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其核心在于“天人同類相通,相互影響”。

二、哲學基礎與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尚書·洪範》,提出“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
  2. 成熟階段:漢代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系統闡述,将自然現象(如日食、洪水)與帝王德行關聯,形成“災異譴告”理論。
  3. 延伸應用:道教進一步發展為“天人合一”思想,如《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核心觀點

  1. 雙向互動
    • 天影響人:通過災異(地震、幹旱)或祥瑞(風調雨順)傳達天意。
    • 人感應天:君主施仁政則天降祥瑞,暴政則天現災異警示。
  2. 同源同構
    認為人體是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結構相通,如道教“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

四、作用與影響

五、學派差異

學派 側重點 代表文獻
儒家 帝王德行與天象關聯 董仲舒《天人三策》
道教 人體與自然宇宙的微觀對應 《道德經》
墨家 天志明鬼的宗教化诠釋 《墨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經典案例,可參考《漢書·五行志》等文獻記載的災異事件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人感應》的意思

《天人感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自然界和人類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

《天人感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人感應》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天”、“人”和“感應”。

部首:天(tiān)- 多音字,部首為一

部首:人(rén)- 隻有一個音節,部首為人

部首:感(gǎn)- 多音字,部首為心

《天人感應》總共有十二畫。

《天人感應》的來源和繁體寫法

《天人感應》最早出現在《管子》一書中,是戰國時期管仲協助齊桓公進行************的記錄。後來成為道家哲學的重要概念。

繁體字寫法:天人感應

古時候《天人感應》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天人感應》的漢字寫法為「天人感應」,其中的「應」常寫作「應」。

《天人感應》的例句

1. 《天人感應》,自古以來就是儒道兼容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2. 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類的行為有緊密的《天人感應》關系。

3. 隻有順應自然規律,人類才能達到《天人感應》的境地。

與《天人感應》相關的組詞

1. 天命人事:指個人命運受到上天安排的觀念。

2. 天時地利人和:指事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3. 天道人事:指事物的運行規律與人為幹預的關系。

《天人感應》的近義詞

1. 天人合一

2. 天人相應

3. 天人相通

《天人感應》的反義詞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天人感應》指的是相互作用的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