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贶的意思、天贶的詳細解釋
天贶的解釋
上天的恩賜。 三國 魏 阮籍 《通易論》:“昭明其道,以答天貺。” 唐 司空圖 《成均諷》:“故以感動天貺,紀綱人倫。”《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寡人欲用 晉 君,郊祀上帝,以答天貺,何如?” 清 黃遵憲 《番客篇》詩:“利市得三倍,何異承天貺。”
詞語分解
- 天的解釋 天 ā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天空。天際。天罡(北鬥星)。天淵(上天和深淵,喻差别大)。天馬行空(喻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天頭(書頁上面的空白)。 氣候:天氣。天冷。 季節,時節:冬天。 日,一
- 贶的解釋 贶 (貺) à 贈,賜:厚贶。嘉贶。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天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讀音、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語義解析
- 字義:“天”指上天,“贶”讀作kuàng(),意為“賜予、恩惠”。“天贶”即“上天的恩賜”,常用于古代文獻或宗教語境中表達對天賜福澤的感恩。
2.曆史與節日背景
- 天贶節:起源于宋代,定于農曆六月初六。該節日最初是為感謝上天賜予祥瑞而設,後融入道教文化,成為祈福消災、晾曬經書衣物的日子。民間傳說中,此日與玄奘晾曬經書的典故相關。
3.文化應用實例
- 建築:山東岱廟的“天贶殿”即以此命名,意為“上天賜予的殿堂”。
- 文獻:《晉書》《東周列國志》等古籍中,“天贶”常出現于祭祀或頌揚天恩的語境中。
4.相關習俗
- 道教活動:六月初六為南鬥聖會最後一天,信徒會禮拜南極長生大帝、南鬥星君,祈求延壽增福。
- 民間傳統:部分地區會誦經祈福或晾曬衣物書籍,寓意驅除黴運、承納天賜福澤。
5.讀音與字形
- 易錯提示:“贶”易被誤讀為“zhù”,正确讀音為kuàng,字形與“賜予”相關,從“貝”(象征財富)、“兄”(表聲)。
“天贶”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與信仰的敬畏,其内涵從宗教節日延伸到建築、文獻及民俗中,成為中華文化“敬天祈福”傳統的縮影。如需進一步了解天贶節習俗或典籍出處,可查閱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贶
天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天賜的獎賞或恩惠。
在《辭源》中,天贶的拆分部首為一的“一”字和金的“钅”字。其中,“一”字表示天,代表上天,而“钅”字則表示金屬。
天贶是一個繁體詞語,其繁體形式為「天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天贶的字體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天贶的寫法為「天貺」,其中,“貺”字的形狀與現代的「贶」字相似,但上方多了一個“貝”字部分,表示貝殼。
以下是一個關于天贶的例句:
他在比賽中得到了天贶,獲得了頂級獎項。
與天贶相關的組詞包括:天恩、天賜、天佑等。
天贶的近義詞為:天賜、天佑。
天贶的反義詞可以是:人為、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