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運之節律、周期。《國語·越語下》:“天節固然,唯謀不遷。”《國語·越語下》:“天節不遠,五年復反。” 韋昭 注:“節,期也。”
(2).天然的節奏。 宋 蘇轼 《崔文學申攜文見過》詩:“簣桴和葦籥,天節非人均。”
(3).星名。《晉書·天文志上》:“畢附耳南八星曰天節,主使臣之所持者也。”
“天節”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天運的節律與周期
指自然運行的規律或時間周期,最早見于《國語·越語下》:“天節固然,唯謀不遷”“天節不遠,五年複反”,韋昭注“節,期也”。古人以此指導農事、生活安排,如《周禮》中提到的“天氣節令”。
天然的節奏
強調自然形成的韻律,如宋代蘇轼《崔文學申攜文見過》詩雲:“篑桴和葦籥,天節非人均”,比喻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星宿名稱
古代天文學中,“天節”是畢宿南方的八顆星,屬二十八宿之一。《晉書·天文志》載:“畢附耳南八星曰天節,主使臣之所持者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民俗案例,可參考《國語》《晉書》等古籍,或查閱襄陽地方文化資料。
《天節》是指天氣轉暖,萬物複蘇的節氣。它标志着中國春季的開始,是自然界萬物生長的一個重要時期。
《天節》的漢字拆分為「㚢、日、日」,它的主要部首是「一」,總共有5畫。
《天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在春回大地、農作物生長的季節裡,人們慶祝豐收的到來,并舉行一些傳統的農耕儀式。
《天節》的繁體寫法為「天節」。
在古代,人們對《天節》一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文獻記載,一些古代文獻中将其寫作「天斤」或「天珏」,表達的意義與現代《天節》相近。
1. 春分是《天節》中的一個重要節氣,表示冬天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2. 在《天節》這個時候,人們會到戶外野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春天、暖和、花開、草長、鳥語、和煦
春分、立春、初春
寒露、霜降、秋分、冬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