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天門冬。 唐 杜甫 《巳上人茅齋》詩:“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 楊倫 箋注引《學林新編》:“‘天棘蔓青絲’,蓋天門冬,亦名天棘。其苗蔓生,好纏竹木上,葉細如青絲,寺院庭檻中多植之可觀。”參閱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一說天棘指楊柳。見 宋 惠洪 《冷齋夜話》。
“天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天棘”指天門冬(學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百合科。其名稱源于古代文獻中的别稱,因枝葉細長如絲,常攀附竹木生長,故得名“天棘”。
杜甫詩句引用
唐代詩人杜甫在《巳上人茅齋》中寫道:“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清代學者楊倫在《杜詩鏡铨》中注解,認為“天棘”即天門冬,并引用《學林新編》說明其形态特征。
另一說為楊柳
宋代惠洪在《冷齋夜話》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天棘”可能指楊柳,但此說法接受度較低,主流解釋仍以天門冬為主。
在植物學和古典文學研究中,“天棘”通常作為天門冬的别稱使用,常見于古籍注解和詩詞賞析。其形态特征為細長蔓生的枝葉,古代寺院、庭院常種植以供觀賞。
“天棘”一詞存在兩種解釋,但主流觀點更傾向于指代天門冬。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學林新編》《杜詩鏡铨》等文獻,或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天棘(tiān jí)一詞是漢語詞彙,常用于形容世間種種矛盾、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及困擾着人們的困惑。它通常以比喻的方式表達,代表複雜紛繁、棘手難題。
天棘的部首是木(mù),它是由天(tiān)和棘(jí)兩個字組成。
天的筆畫數為4,棘的筆畫數為12。
天棘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最早出現在《列子·天瑞》篇中的描述:“天無德,則刑民用;地無德,則饑民用;天有德,則雨谷滿,氣和長吏;地有德,則民信之,賞善而罰不肖。”這裡的“天無德”,隱喻着人們所面臨的矛盾問題和難以解決的困境。
天棘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天棘」。
在古代漢字中,天棘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天的古代寫法為「大」,而棘的古代寫法為「觜」。所以,古代漢字中的天棘寫作「大觜」。
1. 這個問題是一個天棘,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解決。
2. 天棘繞梁,三日不絕。這個故事已經傳誦了千年。
1. 天真:形容純真無邪、天性直率的性格。
2. 天地: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3. 棘手:形容問題或事情非常困難,難以處理。
天糾、天困、天艱、天難。
天靈、天佑、安撫、順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