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冶培養。 明 唐順之 《送陸訓導序》:“其《鹿鳴》諸詩,則賓興鄉飲酒,學官命弟子時一歌之。然有聲而不成調,噶噶然若擊土鼓然,不知其於槁木貫珠之義安在乎?若是,而欲以陶養性靈,風化邦國,人知其難也。” ********* 《勞動教育問題》:“一個人汗血滴滴的終日勞作,靡有工夫去浚發他的知識,陶養他的性靈。”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二十八日》:“像這樣在自由的天地中所陶養出來的第二代,應該說是真正的人類的開始吧。”
“陶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陶冶培養,常用于描述通過教育、藝術或生活實踐等方式對人進行精神或品格的塑造。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古代典籍
明代唐順之在《送陸訓導序》中提到“陶養性靈,風化邦國”,指通過詩歌禮儀教化民衆,培養道德情操(,)。
近現代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陶養》是一個中文詞彙,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複合詞。該詞的意思包含了培養、陶醉、修養等含義。
《陶養》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陶(土)和養(兒),總共有11個筆畫。
《陶養》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對于陶器的鑒賞和欣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陶器被視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手工藝品。人們通過欣賞和修養自身的審美能力來陶養自己的情操和精神追求。因此,逐漸形成了“陶養”這個詞彙的意義。
《陶養》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陶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對于《陶養》這個詞,古代的寫法為「陶養」,其中的「養」采用了食物的象形表示,表示培養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使用《陶養》的例句:
與《陶養》相關的組詞有:
- 陶藝
- 培養
- 鑒賞
- 修養
- 審美
- 情操
與《陶養》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 陶醉
- 陶冶
- 熏陶
- 培育
- 培植
與《陶養》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 腐化
- 毀滅
- 貧乏
- 喪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