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陶冶使之美好。 清 陳确 《大學辨三·答張考夫書》:“ 程子 陶淑多賢,可為極盛。” 宗稷辰 《<姚適庵怡柯草堂詩賦鈔>序》:“古之為詩者,多與政通;而通于政者,往往通于經。蓋好惡之正,本於性情;陶淑之真,關乎風俗。”
“陶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陶淑”指通過陶冶、教化使人或事物變得美好。其中,“陶”本義為制陶,引申為熏陶、培養;“淑”意為善良、美好,組合後強調通過外在影響提升内在品質。
動詞性用法
指通過教育或環境熏陶使人向善,如清代陳确《大學辨三·答張考夫書》中“程子陶淑多賢”,即描述程子通過教化培養賢才的過程。
名詞性延伸
部分語境中可形容人因受良好熏陶而具備的修養與文雅氣質,如“陶淑之真,關乎風俗”(宗稷辰語),強調個人修養對社會風氣的積極影響。
該詞兼具“培養美好品質”的動作含義與“修養高雅”的狀态描述,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核心始終圍繞“通過熏陶達到美好狀态”這一概念展開。
《陶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女性非常善良、溫柔、賢淑的人。
《陶淑》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陶(táo)和淑(shú)。陶的拆分部首是阝,淑的拆分部首是氵。
陶的筆畫數為9畫,淑的筆畫數為11畫。
《陶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和傳說。陶淑一詞在古代常用于形容女性美德,特别是在描寫兒女情長的故事中。繁體字中,陶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與現代略有不同的。陶的古代寫法為陶、陶,淑的古代寫法為淑,淑。
1. 她為人善良、溫柔,真是個陶淑的女子。
2. 她的行為舉止都展現出了她淑良陶潔的品性。
組詞:陶瓷、陶器、溫柔、善良
近義詞:賢惠、溫婉、善良
反義詞:粗魯、兇惡、刻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