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吸引衆人奔趨的地方。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唐 杜甫 《水宿遣興奉呈郡公》詩:“嶷嶷瑚璉器,陰陰桃李蹊。” 宋 歐陽修 《予作歸雁亭又以長韻見寄因以答之》:“城下臺邊桃李蹊,憶初披荒手植之。” 清 姚鼐 《感春雜詠》之四:“雖無桃李蹊,豈失松桂伍。”參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關于“桃李蹊”的詞義解釋,綜合古典文獻和權威詞典信息如下:
一、詞義解析 “桃李蹊”原指桃樹、李樹下自然形成的小路(“蹊”即小路),後比喻因品德或才華出衆而吸引衆人追隨、聚集的場所。該詞源自成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将軍列傳》),強調優秀事物無需宣揚便能引人向往。
二、文學用例 古代詩人常以此詞喻指德行或才學的感召力:
三、延伸内涵 “蹊”在典故中具有雙重象征:既指自然形成的小徑,也隱喻德行與才能對世人的精神指引。現代多用于形容學者、藝術家等因成就斐然而形成的影響力中心。
如需查看具體詩句出處或典故原文,可參考漢典及《史記》相關文獻。
《桃李蹊》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來形容學術或者教育方面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桃李蹊》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止”,拆分後的筆畫為5畫。
《桃李蹊》源自《論語·先進》:“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其中的“文會友”被解釋為學問交友之義,而“桃李蹊”則是對“文會友”的形象化表達。繁體字為「桃李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桃李蹊》的意思并未改變。
1. 他所在的學校有着濃厚的《桃李蹊》,因此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子。
2. 教授熱情好客,他的辦公室也充滿了《桃李蹊》。
桃李馨香、蹊徑、清桃紅李
學術殿堂、學術熱土
荒無人煙、學風不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