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hizoma atractylodis sinensis
北蒼術(Atractylodes chinensis)是菊科蒼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漢英詞典釋義及植物學特征可綜合表述如下:
一、學名與分類 北蒼術的拉丁學名為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屬菊科(Asteraceae)蒼術屬植物。在英語中常譯作"Chinese Atractylodes"或"Northern Atractylodes",與同屬的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形成區分。
二、形态特征 根莖呈結節狀圓柱形,表面棕褐色,斷面具朱砂點特征。莖直立,高30-50厘米,下部木質化。葉革質,卵狀披針形,邊緣具不規則細鋸齒。頭狀花序頂生,花冠筒狀,呈白色或淡紫色。
三、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生長于海拔300-9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緣。《中國植物志》記載其模式标本采自河北小五台山。
四、藥用價值
主要參考來源:
北蒼術是菊科蒼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Atractylodes chinensis,又稱茅術、山蒼術。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形态
株高30-50厘米,根狀莖肥大呈結節狀;葉革質,邊緣具硬刺齒,上部葉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枝端,花白色管狀,果實為瘦果,密生銀白色柔毛。花果期7-9月()。
生長習性
耐寒,喜涼爽、光照充足的環境,多生于幹旱山坡、林下或草地,忌水浸。種子需低溫萌發(5-15℃),室溫下保存期僅6個月()。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與主治
加工方法
春秋季采挖根莖,曬幹後撞去須根,斷面可見橙黃色油室(“朱砂點”)()。
與茅蒼術區别
北蒼術是兼具藥用與生态價值的重要植物,其根莖入藥曆史可追溯至《神農本草經》,現代研究也證實其抗炎、調節胃腸功能等作用()。使用時常需根據病症配伍其他藥材,避免單獨長期服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