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oniomania
buy; detriment; purchase
【經】 buy; purchase; purchases
addiction; hobby; weakness for
【醫】 craving; habit; impulsion
"購買癖"(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是心理學和消費行為學交叉領域的重要概念,指個體反複出現無法克制的購物沖動,并伴隨顯著的心理困擾及社會功能損害。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oniomania",源自希臘語"onios"(出售)和"mania"(狂熱),其診斷标準需符合以下特征:
病理性消費模式:患者每周至少花費4小時進行強迫性購物,持續半年以上,且購物行為與實際需求無關(《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該行為模式符合沖動控制障礙的臨床特征,與普通購物沖動存在本質區别。
神經生物學機制:前額葉皮層功能異常導緻決策能力受損,多巴胺獎賞系統過度激活,使患者在購物時産生類似藥物成瘾的快感(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顯示,患者在購物決策時伏隔核活躍度較常人高出30%。
社會文化誘因:社交媒體營銷通過"恐懼錯過效應"(FOMO)加劇症狀,電商平台的即時滿足機制使強迫購物發生率較實體購物場景提升2.3倍(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2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2024年移動支付普及率達92%,與強迫購物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鑒别診斷标準:需與躁狂發作的過度消費區分,前者呈持續性而後者呈階段性。診斷須排除物質濫用、雙相情感障礙等共病因素(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3)。标準評估工具包括愛德華強迫性購買量表和耶魯-布朗強迫購物量表。
購買癖(購物癖)是一種以過度、失控的消費行為為特征的心理障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心理障礙分類
購物癖被歸類為沖動控制障礙或成瘾行為,屬于精神疾病範疇。其核心特征是無法抑制的購物沖動,即使行為已造成負面後果(如負債、家庭矛盾)仍無法停止。
與普通購物的區别
普通購物以滿足需求為目的,而購物癖患者更關注購物帶來的短暫快感,而非商品實用性。
若症狀已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或精神科醫生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