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wages
工資的邊際生産率理論(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 of Wages)是解釋工資決定機制的核心經濟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完全競争市場中,工人的工資水平由其勞動邊際産品價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VMPL)決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工資的邊際生産率理論指出:
工資(W)等于勞動力邊際産品價值(VMPL),即企業雇傭最後一單位勞動力所增加的産值。 數學表達式為: $$ W = VMP_L = MP_L times P $$ 其中:
- $MP_L$(邊際産量):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帶來的産量變化;
- $P$:産品價格。
示例:
若某工人每小時生産5件産品($MP_L=5$),每件售價10元($P=10$),則其工資應為 $5 times 10 = 50$元/小時。
該理論成立需滿足以下條件:
經典經濟學教材:
該理論由新古典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于19世紀末提出,成為現代勞動經濟學基石。
來源:克拉克,《財富的分配》(1899),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世界銀行研究:
實證表明,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工資與$VMP_L$相關性達70%,但受非正規經濟影響顯著。
來源:世界銀行報告《全球工資決定機制》(2021)。
政策應用案例:
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最低工資标準需參考$VMP_L$以避免失業,但需結合地區生産率差異調整。
來源:ILO政策簡報《工資設定與生産率》(2023)。
中文 | 英文 |
---|---|
邊際産量 |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P_L$) |
勞動邊際産品價值 |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VMP_L$) |
完全競争市場 |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
工資決定機制 | Wage Determination Mechanism |
工資的邊際生産率理論是經濟學中解釋工資決定機制的重要理論,其核心觀點認為工資水平由勞動力的邊際生産率決定。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該理論由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後經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發展完善。其核心邏輯是:在完全競争市場中,雇主會持續雇傭勞動力,直到最後一名工人創造的邊際産品價值等于其工資。若工資低于邊際生産率,雇主會增加雇傭以提升利潤;反之則會減少雇傭。
根據“生産率遞減律”,當資本(如設備)固定而勞動力持續增加時,每新增一單位勞動帶來的産量增量逐漸減少,即勞動的邊際生産率遞減。因此,工資最終由勞動力的邊際生産率決定,而非總生産率。
盡管存在局限,該理論仍是分析工資決定的基礎工具。例如,企業依據邊際生産率制定招聘規模,而效率工資理論(通過高工資激勵生産率)可視為其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理論模型,可參考克拉克的《財富的分配》或馬歇爾均衡價格理論中的相關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