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ld post
confess; feed; for; lay offerings; offerings; own up; supply
duty; job; office; post
"供職"是中文詞彙中描述職業行為的正式用語,指個人在特定機構或組織中擔任職務并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其英文對應表述通常為"hold a post"或"serve in a position",強調持續性的職務承擔關系。該詞常見于書面語境,多用于描述公務員、企業高管等正式職業場景,如"他在外交部供職二十年"(He has held a post i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for twenty years)。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該詞包含雙重語義特征:既指職務的客觀承擔(employment),又暗含服務奉獻的主觀意向(service)。相較于近義詞"任職","供職"更側重服務機構的屬性,常見搭配包括"供職于+機構名稱"的介詞結構。在《牛津英漢雙解詞典》中,其英語對應詞"serve"在職業語境中特指"為組織持續提供專業服務"的核心含義。
該詞彙的曆時演變顯示,明清時期已出現"供職翰林院"等官方文書用例,現代漢語中發展為涵蓋各類職業形态的中性表述。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英語"employment"僅表達雇傭關系,而"供職"蘊含的機構忠誠度需通過"long-term service"等短語進行語義補償。
“供職”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詞義
指在某個機構或組織中擔任職務并履行職責。核心含義包含“任職”和“盡責”雙重屬性,如“他在海關供職三十年”即表示長期任職并承擔相關工作職責。
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在清代官員考核體系中,“供職”特指京官考績第三等的評價,位列“稱職”“勤職”之後,對應“守謹、才平、政平”或“才長、政勤、守平”的考核結果。
語源與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志·梁習傳》:“部曲服事供職,同于編戶”,意指下屬像普通百姓一樣盡職工作。漢晉文獻如張衡《思玄賦》、潘嶽《九品議》等均有使用。
現代用法擴展
現代語境中,既可用于正式工作單位(如“供職于某公司”),也可用于非營利機構或公共部門,強調為組織提供服務并承擔相應責任。
近義詞辨析
與“任職”“服務”等詞相近,但更側重持續性履職狀态,如“供職三十年”突出長期性;而“任職”可指短期職務。
注意:讀音存在“gòng zhí”與“gōng zhí”兩種标注,建議以《現代漢語詞典》最新版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