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ersonal income
each; individual
【法】 individual; man; private person
earning; include; income; ingather; ingathering; means; receipt; revenue
【醫】 admit
【經】 earnings; incomings; proceeds; receive; revenue income; takings
中文定義
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指自然人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全部經濟收益總和,包括工資、經營利潤、財産性收入(如利息、租金)及轉移性收入(如養老金、補貼)等。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強調個體在經濟活動中的收益歸屬主體性。
英文對應術語
英語中譯為"Personal Income",其核心含義為:
Individual earnings from employment, investments, transfers, or business activities before tax deductions.
(參考《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
勞動性收入(Earned Income)
通過勞動直接獲取的報酬,如工資、獎金、勞務報酬。英文強調 "compensation for services rendered"(《布萊克法律詞典》)。
資本性收入(Capital Income)
資産增值或使用權讓渡産生的收益,如股息(dividends)、租金(rental income)。需區分"active"(經營所得)與"passive"(被動收益)類型(IRS Publication 925)。
轉移性收入(Transfer Income)
政府或機構無償提供的福利款項,如失業救濟金(unemployment benefits)、養老金(pensions)。國際統計口徑遵循SNA 2008(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将個人收入分為9類應稅項目,而美國稅法(26 U.S. Code § 61)定義"gross income" 包含所有可征稅收入來源。
國家統計局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指标,需扣除稅費及社保支出,對應國際通用術語"DPI"(BEA Glossary)。
中文語境中"收入"強調流入總額,"所得"常指稅後淨收益(如台灣地區《所得稅法》第14條)。
英文"revenue"特指企業營業收入(FASB概念公告第6號),而"income"適用于個體。
注:以上定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元照英美法詞典》及國際通用統計标準,稅務條款引用中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美國26 U.S.C. § 61。
“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是指個人在一定時期内(通常為一年)通過勞動、投資、財産所有權或其他合法渠道獲得的所有貨币和非貨币收入的總和。它是衡量個人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于分析消費能力、儲蓄潛力及稅收計算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個人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來源: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如何計算或優化個人收入分配,可結合具體案例或財務規劃工具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