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ex more
“根據風俗”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介詞短語,其語義内涵與文化外延在漢英詞典中具有多維度的闡釋:
詞性結構與核心定義 “根據”作為介詞(preposition),對應英文“according to”或“based on”,強調邏輯依據;“風俗”為名詞(noun),指代特定社群長期形成的習慣規範,英譯多采用“custom”(《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或“folkways”(《韋氏大學詞典》)。該短語整體表達“以傳統習俗為行為準則”的語義。
典型英譯差異分析
跨文化應用場景 該短語常出現于人類學研究(如婚姻儀式描述)、國際商務指南(如禮品饋贈禁忌)及法律文書中(如少數民族權益條款)。例如民俗學文獻中“根據閩南風俗,新娘需跨火盆”英譯為“The bride must step over a fire basin per Minnan wedding customs”(《中國民俗大典》英譯版)。
權威典籍對照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強調其語用限制,指出該短語多用于正式語境;《朗文當代英語辭典》則标注“custom”與“tradition”的細微差别,前者側重群體行為模式,後者強調代際傳承。
“風俗”指特定區域或群體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是文化傳承和社會規範的重要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概念
風俗是特定地域或人群沿襲下來的風氣、禮節、生活習慣等,涵蓋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飲食禁忌等方面。例如,春節貼春聯、端午節賽龍舟等均屬典型風俗。
與習俗的關系
風俗與習俗常被混用,但風俗更強調社會群體性,而習俗偏向具體行為習慣。例如,舊社會的禁忌多屬習俗,而節慶儀式則屬于風俗。
文獻記載
《詩序》提到“移風俗”,表明先秦時期已重視風俗對倫理教化的作用。曆代君主常通過考察風俗制定政策,如“為政必先究風俗”。
社會功能
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補充,通過規範行為維系群體認同。例如,傳統喪葬禮儀強化家族觀念。
中國風俗多樣,常見于傳統節日:
風俗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如洛陽“重繁華”,居民連樵夫也戴花。它既是曆史積澱的産物,也隨時代演變,部分封建迷信色彩逐漸淡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風俗的起源或演變,可參考《訓儉示康》《柳敬亭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