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梗塞(gěngsè)在漢英詞典中被定義為組織或器官因血液供應中斷導緻的局部壞死現象,對應英文術語為"infarction"。該詞由"梗"(阻塞)和"塞"(填滿)兩個語素構成,形象描述血管被堵塞的病理狀态。
在臨床醫學中,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最典型的應用實例,指冠狀動脈阻塞導緻心肌細胞缺血性壞死。根據《牛津臨床醫學詞典》(第10版)記載,該病理過程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發血栓形成所緻。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該詞在非醫學語境中可引申為"事物進程受阻"的比喻義,如"交通梗塞"對應英文"traffic obstruction"。這種語義擴展保留了核心的"阻塞"概念,但脫離了具體的醫學指涉範圍。
權威醫學數據庫MedlinePlus将梗塞分為缺血性(ischemic)和出血性(hemorrhagic)兩類,前者占臨床病例的87%以上。相關病理學術語包括栓塞(embolism)、血栓形成(thrombosis)等,共同構成心血管疾病術語體系。
梗塞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醫學病理學定義
指因血管阻塞或血流中斷導緻組織缺血、壞死的病理狀态。常見類型包括:
二、普通語境含義
泛指阻塞、不通暢的狀态,如“道路梗塞”“糧運梗塞”等。近義詞包括堵塞、阻塞,反義詞為通暢。
補充說明
在醫學場景中,“梗塞”與“梗死”常混用,但嚴格來說,“梗死”更強調組織壞死的結局,而“梗塞”側重血管阻塞的過程。例如“心肌梗塞”最終可能導緻“心肌梗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