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溫變換英文解釋翻譯、高低溫變換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converting;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shift
分詞翻譯:
高的英語翻譯:
high; high-priced; lofty; loud; tall
【醫】 homo-; hyper-; hypsi-; hypso-; per-
低溫變換的英語翻譯:
【化】 low temperature shift(conversion)
專業解析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高低溫變換”指物質或系統在高溫與低溫環境交替作用下發生的物理或化學性質的可逆/不可逆變化過程。該術語常見于材料科學、工程測試及熱力學領域,核心在于溫度應力引發的結構、性能響應。
一、術語定義與英譯
- 中文全稱:高低溫變換
- 英文對應:
- 直譯:High-Low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 專業表述:Thermal Cycling / Temperature Variation Effect
注:後者更強調溫度交替的循環特性與效應。
二、作用機理與類型
- 物理變換
- 現象:熱脹冷縮導緻的形變、相變(如金屬晶格重組)、導熱/導電率波動。
- 案例:航天材料在太空極端溫度下的尺寸穩定性測試 。
- 化學變換
- 現象:高溫氧化、低溫脆化、聚合物鍊斷裂或交聯。
- 案例:锂電池電解液在-20°C至60°C循環中的分解反應加速 。
- 可逆性分類
- 可逆變換:彈性形變、半導體載流子遷移率變化;
- 不可逆變換:材料疲勞裂紋、永久性化學降解。
三、工程應用場景
- 可靠性測試:電子元件、汽車零部件的高低溫循環試驗(如JEDEC标準)。
- 材料開發:耐溫差塗層(如航天器熱防護系統)。
- 能源領域:燃料電池膜在變溫工況下的質子傳導率優化。
四、權威參考來源
- 《英漢材料科學詞典》(科學出版社)
- 詞條:"Temperature Variation Effect"釋義為“溫度變化效應”,涵蓋相變與應力響應機制。
- 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标準
- 中國國家标準GB/T 2423
- 《電工電子産品環境試驗 第2部分:試驗方法 試驗N:溫度變化》。
- 熱力學經典文獻
- De Souza, T.A. (2017). Thermal Cycling Effects on Composite Materials. Elsevier. pp. 89–112.
五、學術定義補充
在熱力學中,高低溫變換的數學描述常涉及阿倫尼烏斯方程,量化反應速率與溫度關系:
$$
k = A e^{-E_a / RT}
$$
其中 $k$ 為速率常數,$A$ 為指前因子,$E_a$ 為活化能,$R$ 為氣體常數,$T$ 為絕對溫度。
網絡擴展解釋
高低溫變換是化工領域中用于氣體處理(如制氫、合成氨)的催化反應過程,主要分為高溫變換和低溫變換兩種類型,其界定與催化劑類型及操作溫度密切相關:
一、高溫變換
- 溫度範圍:通常指操作溫度在330℃~450℃ 之間。早期資料多标注為330℃~430℃,但現代工藝中部分催化劑可適應更高溫度。
- 催化劑:主要使用鐵系催化劑(如Fe₃O₄),活性溫度較高,成本較低。
- 特點:反應速率快,但出口氣體中CO含量較高(約3%~4%),需後續低溫變換進一步處理。
二、低溫變換
- 溫度範圍:傳統界定為190℃~210℃,但隨着技術發展,钴钼系寬溫催化劑的應用使操作溫度可擴展至380℃以下甚至接近450℃。
- 催化劑:采用钴钼系催化劑(如Co-Mo/Al₂O₃),需預硫化處理,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抗毒能力。
- 特點:反應更徹底,出口氣體CO含量可降至0.2%~0.4%,常用于高溫變換後的深度淨化。
三、界定差異說明
- 早期分類:以溫度區間為主,如高溫(330℃~430℃)、中溫(210℃~330℃)、低溫(190℃~210℃)。
- 現代工藝:更強調催化劑性能,例如钴钼系催化劑即使在中高溫範圍(如380℃~450℃)仍被稱為“低溫變換”。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氫等流程中的一氧化碳(CO)與水蒸氣(H₂O)反應生成氫氣(H₂)和二氧化碳(CO₂),即水煤氣變換反應:
$$
text{CO} + text{H}_2text{O} rightleftharpoons text{CO}_2 + text{H}_2
$$
注:不同文獻對溫度界定可能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工藝和催化劑類型判斷。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