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感通英文解釋翻譯、感通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rapport

分詞翻譯:

感的英語翻譯:

affect; be obliged; feel; move; sense; touch

通的英語翻譯:

all; authority; connect; general; go to; notify; open; through; understand
whole
【醫】 make; per-

專業解析

"感通"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與宗教内涵的中文詞彙,尤其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内在的感應或感化,達到與外界事物、他人或宇宙本體的相通、交融狀态。以下從漢英詞典釋義、典籍用例及哲學闡釋三個維度進行說明:

一、核心釋義與英譯對照

  1. 中文定義

    "感通"指因心靈或精神的感召、呼應而實現相通,強調超越物理界限的精神共鳴。

    權威英譯:

    • 《漢英大詞典》(第三版,吳光華主編)譯為"communion through spiritual response"
    • 《大中華文庫》版《周易》英譯本(汪榕培譯)處理為"mysterious interaction"(《周易·系辭上》"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二、典籍用例與語境解析

  1. 儒家經典中的體現

    《周易·系辭上》提出核心命題: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譯文:In stillness unmoved, yet through resonance it penetrates all affairs under heaven.

    此處強調主體虛靜狀态下與天地萬物的感應互通,構成儒家天人感應思想的基礎 。

  2. 佛教語境的應用

    唐代澄觀《華嚴經疏》釋"感通"為:

    "衆生之感,聖人之通,如水月鏡像"

    (譯文:The resonance of sentient being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sages interact like moon reflected in water.

    體現佛教中凡聖通過修行實現精神感應的境界 。

三、哲學内涵闡釋

  1. 雙向互動性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指出:

    "感是自内發出,通是透達外物"

    揭示"感"(内在感應)與"通"(外在通達)的辯證統一,構成中國哲學特有的主客體互動模式 。

  2. 現代學術诠釋

    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在《心體與性體》中強調:

    "感通不僅是認知活動,更是道德本體(moral substance)的顯發過程",賦予其倫理學維度 。


參考文獻典籍

  1. 吳光華. 《漢英大詞典》(第三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
  2. 汪榕培(譯). 《周易·The Book of Changes》. 大中華文庫, 2008.
  3. 澄觀. 《華嚴經疏》. 唐代佛典.
  4.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中華書局, 1986.
  5.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 正中書局, 1968.

網絡擴展解釋

“感通”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感通”指此方有所感,彼方因而相通,即一方通過行為或情感觸動對方,從而引發相應的反應。這一概念源于《易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強調以真誠之心達到與外界或他人的共鳴。

二、引證與擴展

  1. 哲學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易經》,後被儒家、道家等學派引用。例如《三國志》中提到:“精誠不足以感通哉?”,表明通過至誠之心可實現與他人的精神契合。

  2. 文學例證
    唐代韓愈在《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中寫道:“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說明正直的品格可引發自然或神明的回應。

三、應用場景

  1. 人際互動
    指人與人之間因情感共鳴或真誠行為産生的相互理解,例如親友間的默契或合作中的信任。
  2. 自然與人文
    傳統文化中認為“感通”可作用于自然與神明,如祭祀時通過虔誠祈禱獲得回應()。

四、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感通”常用于描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的狀态,例如藝術欣賞時與創作者的精神共鳴,或團隊協作中的默契配合。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經典和現代解釋。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易經》《朱子語類》等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