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賦英文解釋翻譯、貢賦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geld
分詞翻譯:
貢的英語翻譯:
tribute
賦的英語翻譯:
endow with; ode; tax
專業解析
“貢賦”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中文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曆史制度及現代引申義三個層面理解,對應的英文翻譯需結合語境選擇: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
字義分解
- 貢:本義指臣民或藩屬向君主進獻物品(如特産、珍寶),體現服從與尊卑關系。英文常譯為“tribute”,如《漢英綜合大辭典》解釋為“tribute paid to an overlord”。
- 賦:原指征收田地稅,後泛指稅收,英文對應“tax”或“levy”。例如《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為“田賦;賦稅”。
-
合成詞核心義
結合二者,“貢賦”特指古代臣屬向中央政權繳納的實物稅與勞役,兼具“進貢”的政治象征與“賦稅”的經濟實質。權威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其為“古代臣民向皇室繳納的實物和勞役”,英文譯為“tribute and taxes”。
二、曆史制度中的具體形态
- 周代貢賦制:諸侯按封地收入比例向周天子納貢(《周禮·天官·大宰》載“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形成早期財政體系。
- 唐代租庸調制:将田租(糧)、力役(庸)、戶調(絹布)合并征收,是貢賦制度的典型演化(參考《中國經濟通史·隋唐卷》)。
- 藩屬關系體現:如明清時期朝鮮、越南定期進獻方物,稱“歲貢”,強化宗藩秩序(見《東亞的禮義世界》)。
三、現代引申與英文對應
- 經濟學術語:指強制性財政征收,英文可譯“tribute”或“exaction”,如馬克思理論中“貢賦經濟”(tributary mode of production)。
- 文化隱喻:引申為對權威的被動服從,例:“底層群體的貢賦支撐了特權階層”(英文:“The tribute from the underclass sustains the privileged”)。
權威英文翻譯參考
-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
貢賦 gòngfù
n. tribute and taxes; levies in kind or labour.
-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
貢賦 gòngfù
n. tribute (as grain, precious items, etc. paid by subjects to the ruler or by vassal states to suzerain state).
學術引用建議
- 曆史制度研究可引《中國財政史》(葉振鵬著)闡釋其演變。
- 政治經濟學分析推薦引用《貢賦體制與東亞世界秩序》(濱下武志著),探讨其地緣影響。
“貢賦”的英譯需根據語境選擇:曆史制度層面用“tribute and taxes”,政治隱喻用“tribute”,強調強制性時用“exaction”,學術寫作應标注具體制度背景以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
貢賦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定義
貢賦是土貢與軍賦的合稱,指臣民或藩屬向君主繳納的實物、金錢或軍事物資。其中:
- “貢”:主要指地方進獻的珍貴土特産,如珠寶、絲綢、糧食等;
- “賦”:最初特指軍賦,即用于軍事的車輛、馬匹等物資,後擴展為包括農田、關市、山林等各類稅收。
二、曆史演變
- 起源:據《史記》記載,“自虞夏時,貢賦備矣”,表明舜禹時期已形成貢賦制度。
- 早期形态:西周至春秋時期,諸侯國需向周王室繳納貢賦以表臣服,如《國語》提到魯國“繕貢賦以共從者”。
- 擴展與轉型:秦漢以後,“賦”的範圍從軍賦擴大到土地稅、人頭稅等,貢賦逐漸成為稅收的代稱,承擔國家財政功能。
三、功能與特點
- 政治意義:象征地方對中央的服從,如唐代杜甫詩雲“天中貢賦均”,強調稅收的平衡性;
- 經濟作用:支撐國家財政,明代徐光啟稱“民樂生則貢賦完而�藏實”,說明其與民生、國庫的關聯;
- 演變結果:最終發展為涵蓋田賦、徭役、專賣等内容的綜合稅收體系。
四、相關文獻
可進一步參考《國語·魯語下》、杜甫《有感》詩、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典籍,了解不同時期貢賦的具體形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