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奪者英文解釋翻譯、攻奪者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captor
分詞翻譯:
攻的英語翻譯:
accuse; attack; study
奪的英語翻譯:
contend for; deprive; seize; take by forces; wrest
者的英語翻譯:
person; this
專業解析
"攻奪者"是一個漢語複合詞,通常用于軍事或競争性語境中,指代主動發起攻擊并意圖奪取(某地、某物或某種地位)的人或一方。其核心含義包含“進攻”和“奪取”兩個動作。
從漢英詞典的角度來看,“攻奪者”可以對應以下英文釋義:
-
Attacker / Assailant:強調主動發起攻擊的行為。
- 例:The castle defenders repelled the attackers (攻奪者). (城堡守衛擊退了攻奪者。)
- 來源:參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對“攻”和“奪”的相關釋義及複合詞構成邏輯。
-
Invader:特别強調侵入他方領地或領域進行攻占和奪取。
- 例:The villagers fought bravely against the invaders (攻奪者). (村民們英勇地抵抗攻奪者。)
- 來源:參考《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入侵者”與“攻奪”概念的關聯。
-
Conqueror:側重于成功奪取并控制目标後的狀态,帶有勝利者的意味(但需注意,此詞本身中性,具體褒貶視語境)。
- 例:History is often written by the conquerors (攻奪者). (曆史常由攻奪者書寫。)
- 來源:參考《漢英詞典》(第三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征服者”與“攻占奪取”行為的對應關系。
總結其詳細含義:
- 行為本質:指采取主動、進攻性手段,旨在從對方手中強行奪取控制權、領地、資源或地位的個人、團體或軍隊。
- 語境特征:該詞常用于描述軍事沖突、激烈競争(如商業競争、體育競賽)、權力鬥争等場景,帶有一定的對抗性和強制性色彩。
- 情感色彩:通常為中性或略帶貶義,取決于叙述者的立場。對于被攻擊方而言,攻奪者自然是敵對和負面的。
參考資料依據:
- 上述釋義基于權威漢英詞典對核心漢字“攻”(attack, assault)、“奪”(seize, take by force)、“者”(-er, -or)的語義解析和常見複合詞翻譯慣例綜合得出。
- 具體詞典參考:
- 《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吳景榮,程鎮球主編),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6951。
-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惠宇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19540。
- 《漢英詞典》(第三版)(姚小平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74624。
網絡擴展解釋
“攻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攻擊或武力手段奪取某地或某物,常見于軍事或戰略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攻奪指通過武力進攻的方式奪取目标,常與軍事行動相關。例如《荀子·議兵》中提到“攻奪變詐”,強調其作為戰争策略的運用()。
- 在曆史文獻中,“攻奪”多用于描述攻克城池或戰略要地,如《明史·吳良傳》記載吳良攻奪秦望山後攻克江陰(、)。
2.語境與用法
- 軍事領域:指軍隊通過戰鬥占領敵方據點,如宋代蘇轍《民政策》中提到的“攻奪掩襲”()。
- 策略性含義:除直接武力外,也可包含計謀或突襲成分,如《荀子》将“攻奪”與“變詐”并列,體現其複雜性()。
3.“攻奪者”的含義
- 攻奪者即實施攻奪行為的主體,可能指軍隊、将領或政治勢力。例如,在《明史》案例中,吳良及其部隊即為“攻奪者”()。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攻取、攻克、奪取。
- 反義詞:守衛、防禦、退讓。
“攻奪”強調以武力或策略主動奪取目标,其執行者(攻奪者)需具備軍事或謀略能力。該詞多見于曆史及軍事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戰術或戰略意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明史》等原始史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