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ace lantern
宮燈(Palace Lantern)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燈具的典型代表,最初為宮廷建築與慶典專用,後逐漸演變為中華文化符號之一。以下為權威釋義及文化解析:
定義與形制
宮燈是以木、竹、金屬為骨架,外覆絲綢或玻璃,飾以彩繪、雕刻的傳統懸挂式燈具。其造型多為六角或八角形,頂部有挂鈎,底部配流蘇,結構兼具對稱性與裝飾性。英語常譯為“Chinese palace lantern”,強調其宮廷淵源(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分類)。
曆史沿革
據《周禮》記載,漢代已有青銅燈台雛形,至明清時期工藝臻于成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紫檀木雕花宮燈(編號:故00151941)即為典型範例,印證其作為皇室儀典用具的地位(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文化象征
宮燈承載“光明吉祥”的寓意,常見于春節、元宵等節慶。英國大英博物館在“東方藝術展區”将其标注為“Imperial Chinese cultural icon”,突顯其跨文化認知度(來源:大英博物館官網展品說明)。
現代應用
當代宮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編號:VII-77),廣泛應用于園林景觀與外交場合。2016年G20杭州峰會采用的“西湖十景宮燈”即為其創新傳承案例(來源:中國政府網文化傳承專題)。
宮燈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東漢,盛于隋唐,最初為宮廷禦用燈具,後逐漸流傳至民間,成為節慶和裝飾的重要元素。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以細木為骨架,鑲絹紗或玻璃,外繪吉祥圖案,造型多為八角、六角或四角形。其特點包括:
宮燈不僅是照明工具,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如需了解宮燈的具體制作流程或地域流派,可參考相關博物館資料或非遺保護項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