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潮(gōngcháo)是漢語中具有社會經濟學屬性的複合詞,由"工"(勞動)和"潮"(浪潮)構成,指代工人群體為争取權益而發起的集體性抗議活動。在漢英詞典框架下,其核心釋義可解析為:
基本定義
對應英文翻譯為"labor strike wave"或"worker unrest movement",特指由勞資矛盾引發的持續性、群體性抗争行為。該概念最早見于20世紀初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工人為實現某種要求或表示抗議而掀起的風潮"。
曆史演變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記載,該詞在1920年代開始廣泛使用,與當時國際勞工運動及"五四運動"後的社會思潮密切相關。典型案例如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被視為中國現代工潮的裡程碑事件。
法律内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條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提請勞動争議處理的權利。當前語境下,工潮多指依據《集體合同規定》開展的集體協商行為,與非法聚衆活動存在法律界定差異。
社會影響
國際勞工組織(ILO)2023年報告顯示,全球年均登記在案的合法工潮事件約3.2萬起,其中中國占比約11%。這類活動在推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勞動條件方面具有制度改良功能。
“工潮”是一個曆史性詞彙,通常指工人群體為實現訴求或表達抗議而發起的集體行動。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工人通過罷工、示威等形式掀起的抗議風潮,主要訴求涉及薪資調整、工時優化、工作條件改善等勞資矛盾。該詞帶有時代特征,多用于描述20世紀及更早的工人運動。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與具體語境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