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作為跨學科術語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定義為"symbiosis",指不同生物體之間的互利共存關系。該詞在生物學領域最早由德國真菌學家德巴裡(Heinrich 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描述為"兩種不同生物形成的持久性生理組合"(《牛津生物學詞典》)。其英文對應詞"symbiosis"源自希臘語σύν(共同)和βίωσις(生活),構成"共同生存"的原始語義。
現代語義擴展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生态學維度:根據《韋氏大學詞典》,共生包含互惠共生(mutualism)、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和寄生(parasitism)三種形式,如地衣中藻類與真菌的互惠依存(《大英百科全書》)。
社會學延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教育報告》中将共生概念應用于跨文化共處,強調不同文明應建立"共生型對話機制",該用法被《朗文當代英語辭典》收錄為"社會學術語"。
哲學引申:日本哲學家尾關周造在《共生的理想》中發展為"kyosei"理論,主張消除對立建立新型社會關系,該概念被《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列為東方哲學重要術語。
語言學對比顯示,漢語"共生"比英語"symbiosis"更側重"共同"維度,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特别标注其包含"共同進化"的隱含語義。這種語義差異導緻中文語境中該詞更常用于描述社會協作關系,而英文語境則偏重生物學原生含義(《劍橋學術詞典》)。
共生是生物學中描述不同物種間密切關系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和分類可歸納如下:
共生指兩種或多種不同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并産生密切交互作用的現象。傳統定義強調互利關系,即雙方均受益(如白蟻與腸道鞭毛蟲:鞭毛蟲幫助消化木質纖維,白蟻提供生存環境)。現代定義擴展為包含所有密切接觸的物種關系,無論受益方數量。
按受益程度分類
按共生位置分類
共生的本質是協同進化機制,約90%的陸地植物依賴與真菌的共生關系獲取養分。極端案例顯示某些生物無法獨立生存,如地衣(真菌與藻類共生體)。
擴展閱讀:最新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組與人體的複雜共生網絡,這類發現正在改寫傳統健康認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