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論英文解釋翻譯、感覺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sensualism
相關詞條:
1.sensationalism
分詞翻譯:
感覺的英語翻譯:
feel; become aware of; perceive; sense
【醫】 aesthema; aesthesia; aesthesio-; aesthesis; esthesia; esthesio-
esthesis; feeling; sensation; sense; sensibility; sensus
論的英語翻譯:
determine; discuss; in terms of; ism; statement; talk about; theory; view
專業解析
感覺論(Sensationalism),在哲學認識論領域,指的是一種認為所有知識都最終來源于且僅來源于感覺經驗的理論。它強調感覺(sensation)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和基礎,否認或貶低理性思維、先天觀念或直覺在獲取可靠知識中的作用。
-
核心主張:
- 知識起源:一切觀念、思想、概念都源自外部世界通過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作用于心靈所産生的感覺印象。心靈本身最初是一塊“白闆”(tabula rasa),沒有任何先天内容。
- 知識構成:複雜觀念被認為是由簡單感覺印象通過聯想、組合、比較等心理操作複合而成。理性活動(如推理、判斷)被認為是對感覺材料的加工,本身不産生新的、獨立于感覺的實質性知識。
- 否定先天觀念:感覺論強烈反對理性主義(Rationalism)關于存在與生俱來的、不依賴于經驗的觀念(如上帝觀念、數學公理)的觀點。
- 強調直接性:它通常認為感覺經驗是直接的、基礎性的,是認識與外部世界聯繫的橋梁。有時會與“感覺材料”(sense-data)理論相關聯,認為我們直接感知到的是感覺材料,而非外部物體本身。
-
代表學派與哲學家:
- 經驗主義(Empiricism)的極端形式:感覺論常被視為經驗主義的一個分支或激進版本。經驗主義強調經驗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未必完全排斥理性的作用;感覺論則走得更遠,将感覺經驗視為唯一來源。
- 孔狄亞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法國哲學家,被認為是感覺論最著名的代表。他在其著作《論感覺》(Traité des sensations)中,通過著名的“雕像比喻”系統闡述了感覺論:設想一個最初隻有嗅覺的雕像,逐漸獲得其他感官,論證了所有心理活動(包括記憶、比較、判斷、欲望等)都源于感覺的轉化和組合。他認為洛克(John Locke)未将經驗主義原則貫徹到底,而他自己則徹底否認了洛克所說的心靈“反省”(reflection)是獨立于感覺的知識來源。
- 霍布斯(Thomas Hobbes):英國哲學家,其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包含了感覺論傾向,認為一切思想都是感官運動的産物。
- 部分經驗主義者:如洛克(John Locke)雖然強調經驗,但承認“反省”是知識的另一個來源;貝克萊(George Berkeley)雖然認為“存在即被感知”,但其唯心主義立場與典型的感覺論有所不同。休谟(David Hume)的懷疑論也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但得出了不同的認識論結論。
-
相關概念辨析:
- 與經驗主義(Empiricism):感覺論是經驗主義的一種特定、激進的形式,強調感覺的唯一來源性。經驗主義範圍更廣,不一定完全排斥理性的一定作用。
- 與感覺主義(Sensualism):在哲學語境下,這兩個術語常被用作同義詞,都指代這種認為感覺是知識唯一來源的理論。
- 與現象主義(Phenomenalism):現象主義認為物理對象僅僅是“感覺的持久可能性”或“感覺材料的邏輯構造”,與感覺論有密切聯繫,但更側重于本體論(關于存在什麼)而非單純的認識論起源。
- 與唯物論(Materialism):曆史上許多感覺論者(如霍布斯)也是唯物論者,認為感覺是物質作用于感官的結果。但感覺論本身作為一種認識論,并不必然承諾唯物論的本體論立場(例如貝克萊的感覺論是唯心主義的)。
-
權威出處參考:
- 關于感覺論(Sensationalism)的定義、核心觀點及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可以參考權威的哲學百科全書,例如:
-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該條目詳細介紹了感覺論,特别是孔狄亞克的理論及其與洛克經驗主義的區别。(來源: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Sensationalism)
- 互聯網哲學百科全書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提供了對感覺論及其代表人物的概述。(來源: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Sensationalism)
- 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其哲學條目對感覺論有标準定義和簡要曆史介紹。(來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Sensationalism)
感覺論是一種認識論學說,主張感覺經驗是人類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否認先天觀念和獨立于感覺的理性知識的可能性。它常被視為經驗主義的一個激進分支,以孔狄亞克的理論為典型代表,強調所有心理活動均可還原為感覺及其組合變化。理解感覺論對于把握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的發展脈絡至關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感覺論是哲學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學說,其核心觀點認為感覺是人類知識的唯一來源,強調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更可靠。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感覺論(Sensualism)主張所有知識均源于感官經驗,反對唯理論的“天賦觀念”或先驗理性原則。它屬于經驗主義的分支,但與一般經驗主義的不同在于更極端地強調感覺的絕對地位。
二、兩大流派
-
唯物主義感覺論
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洛克、狄德羅等。他們認為感覺是外部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結果,承認客觀世界是感覺的源泉。例如,洛克提出“白闆說”,主張心靈最初如白紙,由經驗填充。
-
唯心主義感覺論
以貝克萊、休谟、馬赫為代表,認為感覺是主觀自生的,否認其客觀來源。貝克萊提出“存在即被感知”,将感覺視為唯一真實的存在。
三、曆史影響與局限
- 貢獻:唯物主義感覺論推動了經驗科學的發展,為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奠定基礎。
- 局限:過度依賴感性認識,忽視理性思維的作用,導緻無法解釋抽象概念(如數學公理)的來源。
四、哲學史地位
感覺論與唯理論長期對立,構成認識論的兩大陣營。盡管其極端形式逐漸式微,但對心理學、實證科學等領域仍有深遠影響。
感覺論通過強調感官經驗的價值,推動了認識論的多元化發展,但其片面性也促使後世哲學家尋求感性與理性的辯證統一。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