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le person; go-getter
"幹将"一詞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其内涵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時性特征:
一、曆史詞源層面 "幹将"最初指春秋時期著名鑄劍師幹将,與其妻莫邪共同鑄造了雌雄雙劍《吳越春秋》。該典故衍生出雙重象征意義:既指代卓越的技藝創造(如《戰國策》"幹将之劍"),也隱喻忠貞不渝的伴侶關系(如《搜神記》記載的殉劍傳說)。
二、現代語義層面
器物指稱:在兵器學語境中特指古代名劍,《漢語大詞典》收錄其作為冷兵器的專有名詞屬性,對應英文翻譯為"Ganjiang Sword"或"legendary double-edged sword"。
人物代指:管理學領域引申為"核心骨幹",對應英文"key operative/staff",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比喻做事得力的人"。
文化轉喻: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勇武精神的意象符號,錢鐘書《管錐編》指出其已演化為"英雄氣概的能指符號"。
該詞在《漢英綜合大詞典》标注為多義詞條,建議專業研究者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或查閱中華書局出版的《吳越春秋校注》獲取完整曆史語義演變軌迹。
“幹将”一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名劍
源自春秋時期鑄劍師幹将的名字,他與妻子莫邪共同鑄造了雌雄雙劍,分别以二人名字命名。此劍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象征鋒利與忠誠,常見于“幹将莫邪”的傳說中。
文化象征
後借指寶劍或傑出人才,如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提到“今雖幹将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刿矣”。
核心含義
指辦事幹練、能擔當重任的人,含褒義。例如:“他是公司研發團隊的得力幹将”。
使用場景
多用于職場或團隊中,強調個人能力與貢獻,如“一員幹将”“業務幹将”等。
兩種讀音區分明确,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