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戈(gān gē)是漢語中極具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本義指古代兵器,後引申為戰争或武力沖突。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分層解析其含義:
單字釋義
二者并稱“幹戈”,象征攻防一體的戰争工具。
英譯參考:Shield and spear(防禦與進攻的具象化表達)。
引申義
由具體兵器擴展至抽象概念:
例:“化幹戈為玉帛”(Turn warfare into peaceful relations)。
例:“幹戈未息”(The conflict remains unresolved)。
和平反戰象征
中國古代典籍常以“幹戈”與“玉帛”(禮器)對比,凸顯戰争與和平的對立,如《淮南子》強調“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英譯哲學概念:A metonym for war, carrying connotations of inevitable tragedy(戰争的轉喻,隱含必然的悲劇性)。
詩詞中的意象
杜甫《垂老别》中“幹戈未定失壯士”,以“幹戈”代指安史之亂的動蕩,英譯需保留意象:
"While war still rages, our strong men are gone"(戰争肆虐,壯士凋零)。
《漢英大詞典》(第3版)
定義:
例句:“動幹戈” → take up arms; resort to force。
《中華漢英大詞典》
強調文化負載義:
“幹戈”不僅是兵器,更是中國戰争觀的文化符號(cultural symbol of Chinese perspective on war),其英譯需兼顧工具性(weapons)與象征性(conflict)。
為增強解釋的權威性,可關聯以下研究:
總結英譯策略:
直譯保留意象(shield and spear)適用于文學語境;抽象化譯法(war/conflict)適配政論與通用文本,需依語境選擇。
“幹戈”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兩種兵器:“幹”為盾牌(防禦用具),“戈”為矛狀攻擊武器(如、8所述)。二者合稱後成為古代兵器的通稱,如《詩經·周頌·時邁》中“戴戢幹戈,載櫜弓矢”即指收起兵器。
二、引申意義
三、常見用法與成語
四、近義與反義詞
“幹戈”從具體兵器演變為抽象戰争概念,承載了中國古代對軍事活動的文化認知。其雙字結構(防禦+攻擊)也暗含沖突的雙面性,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中,如王安石“幹戈四海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