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le; rod
竿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竹類植物主幹或細長杆狀物的統稱,對應英文翻譯為“pole”或“rod”。其具體含義可分層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指竹子的主幹或經加工制成的細長杆狀物,如“竹竿”“釣竿”。《說文解字》記載“竿,竹梃也”,強調其材質與形态特征。英語中常見對應詞為“bamboo pole”(竹竿)或“fishing rod”(釣竿)。
詞源與演變
古漢語中“竿”多與漁獵工具相關,如《詩經》中“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描述竹制釣具。現代擴展至運動器材(如撐竿跳高/pole vault)及日常器具(如旗竿/flagpole)。
專業領域應用
在建築學中,“竿”曾作為長度單位(1竿約5.03米),英語稱“perch”;植物學中特指禾本科植物的直立莖稈,對應“culm”。
文化延伸義
成語“日上三竿”比喻時間較晚,英文直譯為“the sun is three poles high”;歇後語“釣竿吹火——一竅不通”則通過器具特性表達認知局限。
近義詞辨析
“竿”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體現,以下為詳細解釋:
竹子的主幹
“竿”的本義指竹子的主幹,即竹竿。字形為形聲字,從竹、幹聲。例如《說文解字》記載:“竿,竹梃也”,《詩經·衛風·竹竿》中也有“籊籊竹竿”的描述。
特指釣魚工具
引申為“釣魚竿”,如“垂竿”“投竿”等用法。現代常以“竿釣”指代垂釣活動。
代指竹簡
古代“竿”通“簡”,指書寫用的竹簡,如“竿牍”表示書信。
象征性用途
竹竿在古代常被用作工具或武器,如“揭竿為旗”“竿殳(竹杖)”等。
量詞
成語與典故
常見于成語“立竿見影”“揭竿而起”,均以竹竿的物理特性比喻效果顯著或起義行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如“竿枻”“竿牍”)或書法寫法,可參考古籍或專業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