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alreduction
reposition; restoration
【計】 R; RS; RST; unset
【化】 reset
【醫】 reduce; replacement; restoration; retroposition
【經】 reset
badness; harmful
【醫】 dys; mal-
在漢英醫學詞典中,"複位不良"對應的英文翻譯為"malreduction"或"poor reduction",指骨折複位過程中未能達到解剖學對位标準或功能複位要求的臨床狀态。該術語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根據《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14版記載,複位不良在長骨骨折中的發生率約5-12%,特别常見于桡骨遠端骨折(Colles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世界衛生組織創傷救治指南建議采用AO分型系統評估複位質量,其中C型骨折的複位不良率最高可達18.7%。
牛津醫學詞典特别指出,該術語在矯形外科領域存在雙重含義:既指初次複位未達标(primary malreduction),也包含固定後二次移位(secondary displacement)的病理過程。臨床實踐中需結合影像學參數(如Baumann角、掌傾角等)進行量化評估。
“複位不良”是醫學領域的術語,通常指身體組織或骨骼在受傷、分娩或手術後未能恢複到正常解剖位置或功能狀态,導緻後續并發症。根據應用場景不同,其具體表現和後果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常見于骨科治療中,指骨折斷端未準确對合或固定不當,影響愈合。具體表現包括:
指分娩後子宮未能正常收縮恢複至孕前狀态,表現為:
如髋關節脫位未完全複位,可能導緻關節活動受限、雙下肢不等長(差異>1cm時顯著影響行走功能),甚至加速骨關節炎發生()。
注:若涉及具體病症,建議結合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聲)和專業醫生評估,及時幹預以避免遠期并發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