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ELSE statement
else; if not; otherwise
【法】 secus
sentence
【計】 COMPLEX statement
在漢英詞典學視角下,“否則”作為連詞,表示假設條件下的反向結果,其核心語義與英語中的“otherwise”“or else”或“if not”對應。該詞在漢語條件複句中承擔邏輯轉折功能,通過否定前件條件引出後件結論(《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從語法結構分析,“否則”通常位于後分句句首,形成“條件+否則+結果”框架。例如:“攜帶雨傘,否則會被淋濕”對應英文“Take an umbrella, otherwise you'll get wet.”(《牛津英漢雙解詞典》2023版)。該結構在漢英轉換時需注意三點:
典型錯誤案例顯示,學習者易混淆“否則”與“或者”的語用差異。如錯誤表達“快跑或者遲到”應修正為“快跑,否則遲到”(《漢語虛詞手冊》)。權威語料庫統計表明,“否則”在新聞語體出現頻率比日常對話高47%,提示其更適用于正式書面表達(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對于雙語轉換訓練,建議參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第3版的對比例句,其中系統标注了法律文書、商務合同等專業場景下的特殊用法,如“除非另有約定,否則…”對應“unless otherwise agreed in writing”的固定譯法。
“否則”是一個連詞,常用于漢語中表達假設關系的邏輯轉折,表示“如果不滿足前文所述條件,就會導緻某種結果”。其核心作用是連接前後兩個分句,強調前文條件與後文結果的必然聯繫。以下是詳細解析:
“否則”由“否”(否定)和“則”(那麼)組成,字面意為“如果不這樣,那麼……”。它通過否定前文的條件,引出可能發生的相反結果或補救措施。
例句:
英文中類似表達為“otherwise”,用法相似: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否則”在漢語中承擔着重要的邏輯銜接功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隱含的“條件-結果”關系。使用時需确保前後句邏輯緊密,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