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owman's probe
graceful; prolonged
family name; surname
spy
【化】 bougie
【醫】 probe; radiolus; sonde; sound; specillum
鮑曼氏探子(Bowman's Probe)是一種精細的眼科手術器械,主要用于淚道系統的探查和疏通。其名稱來源于19世紀英國著名眼科醫生和解剖學家威廉·鮑曼爵士(Sir William Bowman, 1816–1892),他在淚器解剖及手術領域有開創性研究。
核心功能
鮑曼氏探子是一種細長、鈍頭的金屬探針,用于診斷和治療淚道阻塞。其通過淚小點插入,沿淚小管、淚囊至鼻淚管探查,可疏通輕微粘連或狹窄,評估淚道通暢性。
設計特征
标準探子直徑從0.2毫米至1.2毫米分級遞增(常用0000號至8號),頭部圓鈍避免損傷管壁,尾部帶手柄便于操作。材質多為不鏽鋼,兼具柔韌性與剛性。
威廉·鮑曼于1849年首次詳細描述淚器顯微解剖結構,提出淚道阻塞的病理機制,并設計專用器械。其著作《眼科解剖與生理手冊》(1857)奠定了現代淚道手術基礎,故該器械以其姓氏命名。
鮑曼氏探子常與淚道沖洗針配合使用。若探通失敗,可能需行淚囊鼻腔吻合術(DCR)。當代微創技術(如内窺鏡)部分替代傳統探通,但鮑曼氏探子仍是基層醫療的必備工具。
術語對照
- 中文:鮑曼氏探子
- 英文:Bowman's Probe
- 别稱:淚道探針(Lacrimal Probe)、鮑曼探條
權威參考來源:
“鮑曼氏探子”是醫學領域中的一種專用器械,其名稱來源于發明者或相關人物(如姓氏“鮑曼”的醫生)。根據現有資料,該詞可結合“探子”的醫學定義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探子”在醫學中指長形探測工具,用于檢查腔道(如食管、尿道、子宮)的異常情況,如異物、狹窄等。而“鮑曼氏探子”可能是針對特定部位(如耳鼻喉、泌尿系統)設計的改良型探針,可能具有特殊形狀或功能。
命名推測
“鮑曼氏”通常表示以人名命名,可能為發明該器械的醫生或研究者(如德國解剖學家Wilhelm Bowman,但需專業文獻确認)。此類命名方式在醫學器械中常見(如“弗利氏導尿管”)。
用途與特點
結合通用探子的功能,鮑曼氏探子可能用于:
補充說明
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鮑曼氏探子”,建議通過醫學專業數據庫(如PubMed)或器械手冊獲取更精準的定義、結構圖及操作規範。
注:若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醫療器械術語詞典》或相關臨床操作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