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aul's sign
Paul
family name; surname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保羅氏征(Paul's sign),又稱“草莓舌”或“覆盆子舌”,是診斷猩紅熱(Scarlet Fever)的一個重要臨床體征。它特指猩紅熱患者在病程中出現的特征性舌部表現。其核心含義和表現如下:
一、醫學定義與表現
保羅氏征描述的是舌乳頭顯著增生、充血腫脹的外觀變化。發病初期,舌苔常呈白色,腫脹的紅色舌乳頭突出于白苔之上,形似“白色草莓舌”(White strawberry tongue)。隨着病程進展(約第4-5天),舌苔逐漸脫落,舌面呈深紅色,腫脹的舌乳頭更為明顯,狀似覆盆子或草莓表面,稱為“紅色草莓舌”(Red strawberry tongue)或“楊梅舌”。這一體征是A組β溶血性鍊球菌(GAS)感染産生的紅疹毒素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所緻。
二、臨床診斷價值
該體征是猩紅熱的特異性表現之一,常與全身彌漫性充血性皮疹、口周蒼白圈、帕氏線(Pastia's lines)等并存。其出現有助于與其他發熱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川崎病)進行鑒别。臨床醫生通過觀察保羅氏征的演變過程,可輔助判斷疾病分期及嚴重程度。
三、術語來源與權威參考
“保羅氏征”以19世紀法國醫生Pierre Paul Broca的姓氏命名,但現代醫學文獻更常用描述性術語“草莓舌”(Strawberry Tongue)。其病理機制和臨床意義在權威醫學資料如《默克診療手冊》(Merck Manual)、UpToDate臨床顧問系統及感染病學教科書中均有詳細記載。中國《猩紅熱診療指南》亦将其列為典型體征,強調其在早期識别中的重要性。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由于目前未搜索到與“保羅氏征”直接相關的醫學資料,可能的原因包括:
術語準确性
該名稱可能存在拼寫錯誤或翻譯差異。例如常見的醫學體征如“巴賓斯基征(Babinski sign)”“羅夫辛征(Rovsing's sign)”等,建議核對英文原名(如“Paul's sign”)或具體領域。
罕見或陳舊術語
若為真實存在的體征,可能屬于某一專科(如神經科、外科)的極罕見術語,或已隨醫學發展被替代。
建議核實來源
若您是從文獻或特定場景中接觸該詞,請補充更多上下文或英文原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若需進一步協助,請提供更詳細的信息或檢查術語拼寫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