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ulmonary sinuses; sinuses trunci pulmonalis; sious arteriae pulmonalis
肺動脈窦(Pulmonary Sinus)是心血管系統中的重要解剖結構,指肺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與主動脈窦共同構成心髒根部擴張區。其英文術語在權威醫學詞典如《道蘭氏英漢醫學辭海》中被定義為"the slight dilation at the origin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where it is connected to the conus arteriosus of the right ventricle"。
該結構包含三個凹陷的袋狀空間,對應肺動脈瓣的三個半月瓣(前瓣、左瓣、右瓣),主要功能包括:
根據《格氏解剖學》(第42版)記載,肺動脈窦的直徑在成人中約為2.5-3.5厘米,其壁部由彈性纖維構成,這種特殊構造使其能承受約25-30mmHg的收縮壓。與主動脈窦的主要區别在于不直接發出冠狀動脈,而是通過肺動脈幹将血液輸送至肺部進行氧合。
臨床醫學中該區域的異常可能引發肺動脈瓣反流或動脈瘤,相關診斷标準參考《Braunwald心髒病學》第11版提出的形态學評估參數。心血管影像學檢測數據顯示,約0.7%的先天性心髒病病例涉及肺動脈窦發育異常。
肺動脈窦(Pulmonary Sinus)是心髒解剖中的一個結構,以下從定義、位置、功能及臨床意義進行詳細解釋:
肺動脈窦指肺動脈根部與肺動脈瓣(半月瓣)之間的三個袋狀凹陷結構,由肺動脈壁向外膨出形成。每個窦對應一個肺動脈瓣葉(左瓣、右瓣、前瓣),共同參與心髒血流動力學調控。
與主動脈窦不同,肺動脈窦不發出冠狀動脈,且承受的壓力較低(右心系統壓力約為左心的1/6)。這一差異在先天性疾病(如大動脈轉位)中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如需更深入的解剖學細節或病理機制,建議參考《格氏解剖學》或心血管專科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